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海丽:中美气候合作乌托邦设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 00:12  财新网

  专栏

  中美气候合作乌托邦设想

  □ 曹海丽 | 文

  中美是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排放总和占世界的40%。两国也是影响联合国气候谈判的关键。出于不同的原因——美国是由于国内立法障碍和公众意识;中国则强调历史责任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两国都不愿被纳入一个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很多人认为,任何不包括这两个排放大国的约束性协议将是没有意义的。

  这使两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双边合作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不仅大有潜力,而且可以成为提升中美关系的突破口。

  早在2008年4月,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现任奥巴马政府巴基斯坦、阿富汗特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Richard Holbrooke)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便指出,中美需要“第四个联合公报”,讨论战略性议题。他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正是双方可以获得最多进展和有共同利益的领域。

  长期跟踪中美能源合作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气候变化、能源、环保项目高级顾问沈岱波女士(Deborah Seligsohn)也对笔者指出,中美可以在合作中共同向低碳经济转型,同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实际进展,可以改善美国国会及公众在诸如意识形态、汇率、贸易失衡、人权等方面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事实上,从布什政府任内的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开始,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合作就一直是双方获得进展最大、最具实质性的领域。2008年6月,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这一文件也成为奥巴马政府接续的合作基础。可以预见,将于今年5月24日和25日召开的新一轮对话,能源、环境和气候合作仍将是双方讨论的一个重点。

  不过,迄今为止,两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更多地侧重于清洁能源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甚至提前一周到达,专门和中国相关对口部门讨论清洁能源技术的合作。

  这当然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促进两国温室气体的减排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除此之外,有无可能超越技术层面的合作方式呢?

  一个另辟蹊径的想法来自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国区副总裁黄杰夫先生。他认为中美两国的碳市场都尚未形成固化的游戏规则,这为双方进行开创性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他看来,交叉点有可能是农业碳指标。

  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美国首个区域性的基于自愿但具法律约束力的碳交易平台。作为其中很小比例的一个交易方式,交易所允许排放企业购买抵消(offset)碳指标来完成减排任务,类似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农业是重要的抵消碳指标来源。

  据黄杰夫介绍,经第三方审计,七年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从农业碳指标购买来的减排量达到9000万吨。其中,有200万吨来自中国。

  黄杰夫提议,中国可以借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开发的一系列针对农业的抵消碳指标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仅可以用于对外交易,也可以作为将来内贸交易的基础。农业项目具有极大的正面社会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将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碳价格信号。

  近期公布的美国参议院能源和气候法案草案就有一条规定,将通过设立美国国内的农业抵消项目来为农民提供减排的动力。

  不过,要实现这一设想,还面临着许多政治上的障碍。首先是中国政府至今没有开放国内碳市场的时间表。北京环境交易所从去年秋天开始就试图开发有中国特色的针对农业的碳自愿减排标准,但至今未果;其次,还需要美国承认中国的碳强度指标是一个限额。

  中美此次对话当不可能讨论如此具体的问题。虽有乌托邦之嫌,但黄杰夫认为仍然值得建言。

  作者为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首席记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