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都是聋哑人。
8岁那年,父母送谢兰到市体校练体操。11岁那年,谢兰不幸从平衡木上摔下来,左胳膊骨折。“兰儿,我们回家吧。”尽管父母表现得异常坚强,但谢兰知道他们内心是何等伤痛!
1989年初中毕业,谢兰决定放弃学业去外地打工,为父母分忧。有一天,邻居打电话给谢兰,说母亲得了重病,谢兰心急如焚地赶回家,把赚到的360元钱交给母亲。第二天,谢兰替母亲去工厂代班,领导见她手脚麻利,就问她愿不愿意在这里当工人,能优先安排她就业。谢兰欣喜若狂,她想这样每个月就能挣到工资了!
一个星期后,谢兰母亲得知此事,找到领导表示:“我女儿要继续上学,我不想让女儿重复我的生活。”执拗的谢兰坚决要工作,收拾东西就往外走,父母突然双双跪在谢兰面前。父亲比划着说:“你有天赋,考大学问题不大,应该有个好的未来,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父母血汗铺满我的求学路”
父母的潜心培养与不断的督促和鼓励终于有了收获,1992年8月,谢兰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录取通知书。
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学费几千元,对谢兰这样的贫寒之家无异于天文数字。为了多挣钱,谢兰的父母主动替别人代班,他们还揽到了一份洗酒瓶的活儿。洗一个5分钱。
心疼父母的谢兰决定不再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她拼命找机会拍戏、拍广告,挣些生活费。在她所有的同学中,谢兰始终是生活最俭朴的那一个。进电影学院的第一年,谢兰竟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为了养活自己,报酬再低的戏她也去拍,而所得的酬金大多是往家里寄。有一回,拍一个广告,仅得人民币一百五十元,她就将其中的一百元钱寄回了家。
1996年谢兰即将大学毕业,当时分配形势不好,留京的指标特别少。谢兰想留在北京。跑分配的日子里,父母来北京照顾她,他们租了间平房住下来,谢兰依然每天出去找单位。
终于,经过一路过关斩将,谢兰在数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一名专业演员。
“用我的爱来回报父母一生的辛劳”
1997年,谢兰偶然翻阅一本医学杂志,知道后天性聋哑可以治愈。谢兰父母的聋哑不是先天性的,只因为小时候得脑膜炎没有及时治疗而造成双耳失聪。谢兰想治好父母的聋哑,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于是,她拼命拍戏赚钱。那段日子里,谢兰浑身乏力,累得连走路都能睡着,几次昏倒在拍摄现场。每当这种时刻,谢兰总是会回想起父母为她的学费连夜洗酒瓶的情景,这样她又获得了工作下去的能量与动力。每次拿到片酬后,谢兰舍不得轻易花掉一分钱,而是全部存起来准备给父母治病。
1998年,谢兰满怀希望地陪父母来到北京一家大医院治疗,可不幸的是,医生遗憾地告诉她:“你父母痊愈的希望很渺茫,要是刚刚得病就治疗会有效果。”但谢兰不甘心,带着父母继续找医生。
暂时没法医治父母的疾病,谢兰就想带着父母出去旅游,让劳苦的父母享享福。一向省吃俭用的母亲居然跟随女儿第一次坐飞机去厦门旅游,飞机升空以后,谢兰的母亲俯身探望着越来越小的镇江城,再看看身边长大成人的女儿,一时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1998年,父母在看谢兰和师小红主演的电影《黄土地蓝土地》时,比划着告诉她:“这个小伙子真魁梧,形象也好,看起来很朴实。兰儿,你觉得他怎么样?”谢兰大声告诉父母:“你们说到哪去了?我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可没想到师小红后来真成了谢兰的丈夫,父母说:“我们看中的人还会错?”谢兰一脸幸福和满足。
每次谢兰拍戏回家,都能收到父母一大摞信件。长年在外面拍戏,谢兰想父母想得流泪。她的丈夫说:“你给家里装部可视电话吧,这样你就能随时看见他们了。”谢兰觉得丈夫说得对,内地没有卖可视电话的,她便特意飞到香港买了两部。现在,谢兰随时都能看到父母,他们一点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谢兰的眼睛,这样谢兰就能随时随地“照顾”她亲爱的父母了。
2001年7月,谢兰因在电影《走过严冬》中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好评,一举夺得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演员奖,走进了一线明星的行列。谢兰的名字也被载入镇江年鉴,父母也随之成了镇江的名人,常被邀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2005年,谢兰又主演了以全国模范教师、十大见义勇为英雄殷雪梅为原型创作的17集电视连续剧《殷雪梅》,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谢兰的事业蒸蒸日上。
而如今,最让谢兰感到幸福的是,他们一家人能常常团聚在一起,享受生活的温馨与甜蜜,谢兰也可以用她的爱来好好回报父母一生的辛劳和慈爱了。
——摘自《三月风》 ●许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