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高发行市盈率种下什么“跌市魔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 01:54  金融时报

   13个交易日(4月15日到5月18日),能让中国股市暴跌20.5%,谁是背后的推手?

  有人说是国务院打破“以往套路”的最严厉的房市调控新政———“国十条”的出台。理由是,对房地产业的调控,降温了房地产投资,也给钢铁、建筑、水泥等相关行业带来不利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盈利前景的看法趋于悲观。

  也有人说是欧元区债务危机威胁到了欧美经济脆弱的复苏进程,而欧元兑美元大幅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兑欧洲货币相应大幅升值,这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增长的恢复。

  不可否认,这些政策利空和潜在危机,确实是推动当前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和力量。而且,经济运行风险上升引发股市下跌,本来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符合目前国际市场大致趋势。但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无法让自己信服:中国股市为何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如此暴跌,并迅速转入熊市(通常,与最近顶部最高水平相比,下跌20%以上,即进入熊市)。换言之,按照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相对良好的公共财务状况,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股市本不该出现远远超过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市场的非理性跌幅,以至于让“2010年中国A股成为全球表现仅好于希腊的第二差市场”。然而,一切都无可阻挡地发生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为什么?

  很多投资者或许忽略了一个貌似不重要的因素———新股高发行市盈率对大盘潜在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正是这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因素,不仅给期指时代的做空者留下了让他们喜出望外的巨大做空空间,让做空者变得肆无忌惮,也让大盘在近期出现了超常规、非理性下跌。

  凭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按照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今年A股将进入全流通时代,也就是说,原先占比达70%左右的非流通股将全面稀释30%左右的公众股。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注定中国股市市盈率必须逐渐接轨成熟市场。换言之,A股的合理市盈率水平应当回落到15倍到20倍之间。但自2009年6月恢复新股发行以来,新股高发行市盈率给整个A股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泡沫化的市盈率参照系,并埋下了两个对市场影响长远的隐患:一方面,新股高发行市盈率抬高了二级市场股票的比价胃口和市盈率水平,延缓甚至阻断了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随全流通进程而“软着陆”的过程,使中小盘股票的泡沫化程度日趋严重,为日后大盘漫漫下跌,积累了需要长久释放的巨大做空能量;另一方面,作为发行人和承销商利益驱动下“合谋”的产物,新股高发行市盈率既不能作为股票高成长性的评价标杆和市场对其价值认可的竞价结果,也不能显示股票所处行业的“无比朝阳”,这样一个从一出生开始就严重泡沫化的发行市盈率,再经过上市首日高开,以及随后的大肆炒作,市盈率早已成了庄家手中可以任意畅想、完全丧失价值评判指标功能的“市梦率”,而一个基本全流通的市场竟然全面张扬“市梦率”,大盘蕴涵的下跌风险之大、空间之广可想而知。

  即便没有房市调控新政,没有欧元区债务危机,没有股指期货,泡沫严重的A股市场也迟早要开始寻底之旅;只不过,有了房市调控新政等诸多利空合力,期指做空者可以借此让A股的下跌来得更早、更快、更猛烈、更残酷。由于很多A股股票早已涨无空间,而股指期货却可以让做空者赚钱,于是,人们看到,13个交易日A股股指可以下跌得如水银泻地。

  没有人认为,这场市盈率“硬着陆”式的下跌已经终结,因为所有新股高发行市盈率的游戏仍在乐此不疲地进行。既然一级市场的股票发行市盈率,诞生之始就存在巨大的可以做空的空间,期指时代的做空者凭什么要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不放手一搏?毕竟A股市场接轨成熟市场的进程早已无可逆转。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