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里带字”的盘子 (央视截图)
16日,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考古发掘继续进行。考古队开始对“南澳Ⅰ号”的瓷器舱进行发掘清理,从出水的瓷器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认为,这更确定了“南澳Ⅰ号”瓷器的去向应是儒文化圈,如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
16日出水的2号舱文物中,陈华莎研究员选取了其中几件瓷器进行解读。在这几件瓷器中,纹饰虽各有不同,但都传递着儒文化的内涵。如描画着“米芾拜石”典故的盘子、画着“岁寒三友”的碗以及写着汉字“玉”的碟子等。
陈华莎研究员对这几天出水的瓷器进行了分析,她说,在14日出土的瓷器中,发现了一些盘子中央刻有“木”字的瓷器,在15日的瓷器中也发现了一个写有繁体的“凤”字的瓷器,加上今天出水的这些带着更加明显的儒文化内涵的瓷器,这至少说明这艘船不是前往欧洲,也不是前往非洲,而是前往受儒文化影响非常明显的区域,比如朝鲜、日本或者东南亚区域。
据气象部门预报,16日的天气是多云见阴,局部有阵雨,海上风力4到5级,伴有轻到中浪。但是据水下考古队崔勇队长介绍,这样的天气水下的浪涌相对会比较小,反而有利于水下考古作业。
与之前的打捞装箱方式不同,在16日的文物装箱中,考古队选择使用周转箱加上配重吊送文物。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孙键介绍,“南澳Ⅰ号”文物发掘出水的方式原来用的是吊篮,在水里晃动得非常大,有些文物会散落出去。现在用周转箱加上配重,把文物放在周转箱里,在上面蒙上网或蒙布,再把它吊上来,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出水文物。(李怡青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