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府可乐的生存启示

作者:博主/邱林

  近期,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审理了天府可乐集团(下称“天府可乐”)状告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下称“百事可乐”)侵占属国有资产的配方及工艺技术秘密一案。然而,对于此次天府可乐的诉求能否实现,一些法律界人士并不看好,部分观察人士也担忧:即使天府公司索要品牌成功,也难免延续沦落的命运。

  天府可乐是中国民族品牌被外资“消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众多外企并购案中,外企不过是拔了根毫毛,这毫毛就化成利剑切断了中国民族品牌的筋骨。例如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进行合资时,其天府可乐品牌作价350万元人民币。天真的天府公司把合资比做联姻,认为百事可乐的资金、技术、管理将会把企业迅速做大。百事可乐只是“拔了一根毫毛”,天府公司却是全身心的投入。

  事实上,天府可乐并不是中国唯一与百事可乐合作的国内知名饮料品牌。广州的“亚洲”、北京的“北冰洋”等品牌都曾经是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品牌合作对象,但这些中国品牌在与其合作过程中,都逐渐变得悄无声息。实际上,百事可乐与这三家企业的合资或合作,大致采取了相同的模式。

  像百事可乐一样,外企并购国内企业后,往往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国民族品牌逐渐冷藏、冰冻直至让其消失,最后用外国品牌取而代之。纵观这一件件的并购案,不难发现民族品牌“牵手”外来资本的光环背后,隐藏着种种难以言表的不堪——合资的结果最终难逃两个套路:不是被外来资本的自有品牌所替代,就是逐渐销声匿迹、成为明日黄花。

  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人认为,外企并购中国企业,其民族品牌还会照样留在国内,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百事可乐拿下天府可乐后,并没有给天府可乐留下任何空间,现在的天府公司为纯国企,且仅剩一个空壳,原有的与百事可乐合资的生产厂、品牌商标等资产均已被百事可乐据为己有,百事可乐也并没有继续发展天府可乐的品牌,而是将其当成代加工点。

  有分析认为,外资开放进来的也许是“鲇鱼”,也许是“鲨鱼”。外企更注重市场占有率的长远性,也熟悉国际规则和相关法律。对于还很弱小、缺乏经验的民族企业而言,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外企变相侵吞,不仅获利甚少,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品牌和企业效益。

  天府可乐的消亡提醒我们,不能把保护民族品牌当成一句空话。我们应该警惕国外的“民族品牌杀手”利用资本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对于一些打着“合作共赢”旗号来消灭民族品牌的外国企业,民族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和防御能力。国内的相关法律也要跟上,避免其钻漏洞。政府要加强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公众与社会舆论也应维护民族品牌的良性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