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欺诈门事件引发华尔街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 10:51  上海商报

  股神巴菲特一夜间损失近10亿美元 最后结果或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

  商报记者 林郑宏

  作为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小的美国大型投行,高盛在过去两年中凭借鹤立鸡群的业绩赢得了无数投资者的青睐,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但是,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当地时间上周五对这家华尔街翘楚提起了民事诉讼,指控其在次级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交易中涉嫌欺诈,导致投资者损失大约10亿美元。消息传出后,高盛股价出现超过两位数的暴跌,市值一夜蒸发超百亿美元,巴菲特也损失惨重。

  诉讼 高盛被指控欺骗投资者

  SEC在其起诉书中指出,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称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与此同时,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SEC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位高管设计了上述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SEC相信,托尔雷清楚保尔森公司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SEC起诉书中未指控保尔森公司负责人约翰·保尔森违规违法,后者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坚持看空抵押债务债券市场,使其在2008年个人获益37亿美元,一时名声大噪,但是SEC的起诉却让外界开始怀疑这位“空军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隐情。

  反响 华尔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针对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随即做出了反击。该行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SEC的指控“毫无根据”。声明同时还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虽然高盛方面坚决否认了相关指控,但是该股股价当天依然受到强烈冲击,至收盘时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其中曾与保尔森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银、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银行股跌幅也均超过5%。而受银行股集体大幅走低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一度跌破11000点,最后收于11018点,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诈门”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强烈反应,在于此前该行一直没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调查一事。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有关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是该投行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此外,高盛“欺诈门”事件还引发了华尔街地震,因为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因为有迹象表明它们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高盛“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而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同时,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以免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的语气颇为强硬,“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连累 巴菲特一夜间损失10亿美元

  高盛涉嫌欺诈还将引发投资者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因为就在本月初高盛发表的年报中,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经撰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致股东信。在信中,他反复强调了高盛“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事准则。很明显,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标榜完全相反,这样的矛盾将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高盛的信心,促使他们怀疑高盛同时也在其他方面隐瞒事实。

  除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诈还让很多该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者感到难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实际上,就在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不久前,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罗纳德·奥尔森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对高盛青睐有加,称当年对高盛50亿美元的投资非常有力地表明他们不仅相信高盛的实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银行紧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集团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同意后者在未来四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盛股价在触底反弹后节节走高,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这让许多人开始对巴菲特当年的投资投以赞赏的目光。不过,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高盛却因为涉嫌证券欺诈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价也瞬间大幅缩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巴菲特手中的认股权证价值大约为20.6亿美元,一夜之间损失达到了9.5亿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恼火的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对其声誉也构成了挑战——是股神看走了眼还是高盛伪装得实在太好?对于这一切,巴菲特将会在下月初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给出答案。

  新闻延伸

  美金融官员怀疑高盛助推希腊债务危机

  SEC对高盛涉嫌欺诈的指控,将这家拥有140年历史的投行推到了风口浪尖。不过,其实在沸沸扬扬的希腊债务危机中,高盛所扮演的角色就已经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

  今年2月2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参加美国国会听证会时称,正在对高盛以及其他公司在为希腊政府衍生品交易安排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他同时还指出,SEC也对此事保持高度关注。

  伯南克当时没有透露调查细节,但是他批评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金融工具的滥用。“滥用这些工具导致一些企业甚至国家变得不稳定,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除了伯南克,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主席菲尔·安吉利德也在当日称,他对CDS等金融工具的创立和运作过程保持关注,并想知道高盛在其中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上面的这些指责,高盛方面回应称,为希腊政府所做的那些货币掉期交易对希腊债务占GDP的比例起到了“相对较小但却并非不重要的削减作用”,它们“完全符合现行的规定和程序”。

  来自高盛的资料显示,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希腊除了在国内市场进行借贷之外,也通过国际债券市场解决其融资需求,主要是参与了日元和美元市场。后来随着希腊决定加入欧元区,降低外币负债规模就成为了该国的头等大事。而根据欧盟的会计框架,未对冲的外币债务须按年终汇率换算成欧元。在1999年至2000年的那段时间,美元和日元对欧元的走强造成了希腊账面上的欧元债务水平水涨船高。

  在此背景下,希腊签订了一系列旨在将外债兑换成欧元的对冲协议,这样的做法也是当时许多欧元区国家的共同选择。截至2000年底,高盛持有由希腊发行的对冲美元、日元债务的货币掉期产品组合。在2000年12月份和2001年6月份,希腊达成了新的交叉货币掉期协议,并对高盛所持的交叉货币掉期产品组合进行了重组。这些交易使希腊以欧元计算的外债减少了23.67亿欧元,从而使其GDP中的债务比例从105.3%降低至103.7%,降幅为1.6%。此外,在2001年,希腊赤字占GDP比重表面上看是1.5%左右,但如果没有这些掉期交易,这一比重本该在3.7%,超过欧盟规定的3%以下的水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