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数据支持紧缩政策“短暂放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11:48  一财网

  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从环比看,3月份CPI下降0.7%。一季度,PPI同比上涨5.2%,从环比看,3月份上涨0.5%。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

  3月份CPI出现回落,季度CPI控制在3%的警戒线下,短期内看通胀形势有所缓和,为14日上调成品油价格提供空间,有助于尽量减少油价上调对物价走高的助推作用。但事实上,如果剔除数据异常的2008年,当前CPI的环比增速已然处于历史中的偏强位置。而通胀预期已经在历史高位企稳,在流动性仍极其充裕的情况下,任何一点偶然触发因素都可能如同“干柴碰上烈火”成燎原之势。无论是西南的百年大旱,还是成品油价格的调整,还是煤炭、铁矿石也面临价格上涨,无一不在挑战政府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而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压倒通胀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前2%左右的温和通胀局面,将很快成为历史:4月份CPI可能接近政府设下的3%警戒线,而在5月,CPI将突破3%,而随着翘尾因素达到全年的顶点及出口加速回暖“闭合”产出缺口、货币政策的滞后期在二季度末汇合,预计CPI在6、7月很可能超过4%而成为全年的最高点。而在二季度末,随着CPI中期走势的逐渐缓和,通胀预期可能进入一个短暂的缓和期,但由于解决通胀本质性问题的迟缓,通胀的风险并未彻底摆脱。高善文日前曾提出,中国在2011-2013年会出现严重通胀;无独有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日前也认为,今年CPI可以稳定在可控范围内,但明后年风险较大。

  从国际方面看,当前发达国家通胀形势还都较为缓和,如英国央行行长坚信,2月份英国通胀的高企是暂时的,中期而言物价更有可能达不到2%的目标升幅。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也持类似观点。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全球经济走势的结构性分化,将会使中国央行更可能遵循大部分新兴市场的步伐(不少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形势已经趋于严峻),过多关注发达经济体的通胀形势或许会造成对通胀形势的误判。

  1季度GDP增幅高达11.9%,投资增速下滑至25.6%,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约为57.9%,较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同时,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约为52%,与2009年水平基本持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为负值,但已由-44.8%减少至-9.9%,这说明随着投资的回落和出口的恢复,经济增长的结构开始趋于合理。

  考虑到投资、消费、出口数据同样包含了基数效应,因此在排除基数问题的影响后,可以认为,出现宏观经济上行、投资下行的景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去库存化的消失,投资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得到提升(不等同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加上消费和净出口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得到一定提升。

  对于投资问题,在2010年“两会”上给出的调控目标是21%,不论是相比于2009年30.5%的增速,还是相比于2000年至2008年22.3%的长期平均水平,这样的增速都显得比较保守,但将去年的基数考虑进来,这个增速对应的投资总量并不低。另外,在2010年,政策红利将从“普惠制”转变为“特惠制”:区域振兴与新兴产业将取代在2009年唱主角的十大产业,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国务院已经指定由工信部牵头,18个部委联合严厉淘汰九大行业落后产能。对于当前25.6%的季度投资增速,可以认为,经过两个季度的调控,“投资正常化”已经初步达成预期目标,未来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是个大概率事件,而基数效应也将助力决策层实现21%的目标。

  CPI、PPI继续爬升,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依然快速上涨,消费物价与资产价格的上涨正在形成合力。可以认为,当前的广义通胀压力,已经回归2007年上半年水平。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显示,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不会有大的改变,将延续1-3月基调,如此看来,近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摸底经济基础的热度、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并不会急于做出类似加息这样的过急的调控动作,这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当然,二季度是非常敏感的时期,无论是对渐渐升温的经济过热担忧还是对于通胀。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对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放大了政策误判给经济带来的伤害和方向,因此,在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前,决策层不会贸然采取行动。一旦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被逐渐消除,决策层将有机会和足够的动力去摆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面临的两难局面——经济不稳及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通胀的协调。当然,随着经济运行到新的阶段,尤其是通胀因素在二季度末的不断凸显,将引发目前暂时平静的经济政策做出新一轮的调整,这个时间窗口,最可能出现在二季度末。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