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控“血风险” “逆选择”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8: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祝乃娟

  近日,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呼吁公众要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能不输血的时候就不要输血。赵明钢说,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但是血液的使用终究是有风险的。

  这绝非虚妄地推卸责任,人类对于血液的认知确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是由于某种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比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毒的检测都是有窗口期的。

  很多国家都经历了混乱的有偿献血时期,然后逐渐转向无偿献血,才慢慢保证了献血和用血的安全。无偿献血在很多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很普遍。中国也如此,中国主要是由血站处理采集来的血液,经过检验处理后供医院使用。目前,无偿献血中,献血人在献血之前要当场做相关血液检查(例如检查乙肝,梅毒和艾滋)。另据国家规定,对于采集来的每份血液标本都要进行二次检测,但是对于用何种试剂并无规定,血站可自行决定。但无论是采用进口还是国产试剂,都不能完全避免一些病毒窗口期干扰检验的准确度。

  尽管其中可能潜藏风险,但在很多关键时刻,输血拯救是必要的。于是,医院在为有需要的病人输血前,一般都会要求病人家属签“现在医疗水平有限,输血过程中可能染上艾滋病、乙肝等病症,医院概不负责”的条款。这一直是社会上备受争议的话题,医院坚持认为这是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因为医学并无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且医院给病人所输之血来自血站,其中的风险或许医院也难以自控;而病人则认为这不公平,如果出了事,病人只能找医院负责。于是,国家《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医院给患者输血前需对其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检查。无疑,这种“逆选择”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犹如世界各国因为有恐怖袭击的存在而规定飞机禁带液体。在这里,极少人群的不当行为令整个社会的整体成本整体提高了。

  并且,这种社会成本提高也未必能够完全给人们带来安全。恐怖袭击改换方式依然零星地有所发生,而用血安全也常令人惶恐。但是,以较高的社会成本来防范此类风险,是非常必要的,美国在经历911事件后,其本土加大了反恐力度,近年来在美国本土并未发生过血腥的恐怖袭击。就献血而言,中国也正以严格的姿态保障血液安全。事前控制风险主要在于要求血站对血进行两次检查,以及对不合格血液的正规处理,并确保血站不私自以血谋利。这些在1997年颁布的《献血法》里均有相关规定,各地也都出台了献血条例等地方法规。事后也有相关惩罚规定,比如2008年两高公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犯罪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最高可以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无疑,中国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全面和严格的(一些地方也拒绝同性恋者献血),关键在于执行。

  然而,只有这些还不够,只有制度惩戒与人的自觉因素相结合,才能降低社会面临的整体风险。这就需要加大相关知识普及,这就犹如一架已经起飞的飞机,机组人员都会告诉乘客自觉地关掉手机,以确保飞行安全。世界上没哪一家航空公司会把所有乘客的手机都暂时没收以保安全,因为在保障安全与公民权利之间有一个“度”,所以,很多风险最终是依赖公民责任感来化解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