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立彪:建筑减碳要“加”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8: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建筑减碳要“加”标准

  □胡立彪/文

  现在人们“衣”讲绿色,“食”讲健康,“行”讲环保,都与时俱进着,唯独在“住”上还比较落后,差着一大步。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的话说,由于人们尚未形成正确的居住理念,导致“中国建筑目前存在肥胖、高血脂、低免疫力和先天发育不全等四大病症。比如,客厅大而无用,卫生间等功能空间不足;绿地严重缺乏,且少有树多见草;墙体、门窗、屋顶等建筑结构保温不到位等”。如果“住”的四大病症不除,衣食行方面的低碳讲究恐怕都会白费。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它是有事实基础和科学依据的。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绿色建筑大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43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中的95%、每年近20亿平方米新建住房的80%以上,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以及装饰建材生产制造等诸多方面都有能耗参与,造成巨量碳排放。据估算,建筑耗能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40%。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必将导致建筑能耗的刚性上升,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

  严峻的形势已经将建筑减碳的重大命题推到我国政府的日程前位。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提出了一些可以称得上“远大”的目标,这也意味着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付出称得上“巨大”的努力。以现在的情况看,所有努力中最关键的第一步应该从哪里迈出呢?答案是标准。

  从英国、美国、日本等绿色建筑推行较为成功的国家经验来看,它们都有一套科学、完备、适合本国甚至世界行业权威代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我国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和技术细则,但是仍存在部分项目为评级、评星而建的现象。许多号称的“绿色建筑”,其实只是堆砌一些“高技术”,忽视建筑的成本和功能,反而违背了推行绿色建筑的初衷。究其原因,乃在于低碳建筑标准缺乏,评估体系不完善,忽视了对运营过程的综合评估,导致了目前低碳建筑鱼龙混杂的局面。

  因此,要建好减碳建筑,必须先打好标准基础。这就要求必须把过去只关注单体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向区域性群体建筑转移;把过去单纯关注施工环节,向关注从设计、施工、运行直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转移;把过去单纯关注节能,向关注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全方位考量转移。

  当然,制定了标准,就要严格执行。有人建议,今后的房子都要像现在家电贴能效标识一样划分出等级,贴上标签。标准级别越高,市场卖价越高,得到国家补贴也越多,而达不到最低标准,则不许上市。

  试试看,这可能是个好办法!《中国质量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