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哑铃型”社会成“杠铃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7:56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评论员 李铁2010-04-15 00:18:41 第74期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揽子方案,并未修正以前的失衡模式,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失衡,是用更大的投资泡沫去掩盖萧条。加上货币流行性泛滥,社会财富分配,面临由“哑铃型”进一步滑向“杠铃型”的危险,如此下去,岂一个经济失衡了得?

  4月11日,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落下帷幕,此次年会的主题是“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以此为主题显然是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在可持续性上遇到了很大问题。

  此次论坛上,与会者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尽管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保持了相当的经济增速,但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国等经济体缺乏最终的消费市场,长期以来投资增长迅猛,但消费需求低迷,这种失衡的增长模式很难持续。

  而就在博鳌论坛开幕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此文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实,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与建设“橄榄型”社会,是当下中国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权力格局,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而中国的这种以政府投资和出口来主导增长,资源分配围绕行政权力来进行的模式,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形成了“哑铃型”的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的萎缩使得内需持续低迷,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更严重的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揽子方案,并未修正以前的失衡模式,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失衡,是用更大的投资泡沫去掩盖萧条。加上货币流动性泛滥,社会财富分配面临由“哑铃型”进一步滑向“杠铃型”的危险,如此下去,岂是一个经济失衡了得?

  “哑铃”是如何炼成的

  对于中国的贫富差距,尽管中外的统计结果各不相同,但几乎没有人否认,中国已经步入了全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国家之列。

  去年,由美国美林全球财富管理机构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发布的第13份年度《世界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内地的富豪人数已经超越英国,名列世界第四。而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却在全球179个国家中排名第109。

  财政部近期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从行业的平均工资倍数来讲,1978年我们行业的平均工资最高和最低是2.1倍,2000年是2.6倍,2008年是4.77倍,差距在上升。

  有人将中国贫富分化加剧的原因归咎为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市场,并不会造成难以容忍的贫富差距。因为,自由市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所提供的机会均等使得人人都有机会白手起家。相反,一个以行政权力做后盾的体制,才会造成真正的垄断,会扼杀公平竞争,继而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

  美国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分析了1976年入学的大学生在1994-1995年期间,也就是大约毕业15年后的年收入差距。调查结果显示,来自最穷1/4家庭的学生年收入为67490美元,最富1/4家庭的学生为85842美元,差距在20%以内。而美国最有名的富豪: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沃尔顿家族,都是靠自我奋斗,而不是靠遗产或者权力致富。

  但今天中国的收入分配悬殊问题,却是由权力过多管制经济资源所致。

  首先是身份的限制,户籍制度使得广大的农民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一大截。

  其次是许多资源不是依靠市场而是依靠行政权力来配置。在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高收入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垄断部门通过向公众出售垄断高价的服务来获得巨额利润。

  由于政府对经济有超强控制力,而且权力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靠近权力就等于靠近财富。这样的体制自然会使得赢者通吃,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只要这种体制继续封闭,差距就会继续扩大。近几年飙升的房价也起到了为贫富差距推波助澜的效果。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描述:没买房的可能永远都买不起车了,而之前买了房的,肯定可以继续买车。

  危害不仅仅在政治风险

  一提到贫富悬殊的危害,很多人想到的是不利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而实际上,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政治风险,它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或许更值得注意。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本来就存在失衡的问题,而任由贫富差距继续发展的话,必将加剧经济的失衡,甚至会使经济发展走入死胡同。

  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是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先说出口,中国的出口靠什么?就是靠低价。极低的劳动力价格、极低的环境成本、极低的资源价格,当然,还有偏低的人民币汇率保驾护航。既然是低价,出口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所获得的利润回报非常微薄。这方面,我们常常愤愤不平,因为我们在产业链的低端,所获得的利润实在太少了,做出口企业二十年,多数企业主都不如房地产老板们的一夜暴富,工人的劳动所得更寒酸,厂妹厂仔不敢奢望能在当地安个家。

  这些年,政府,特别是一些高一级别的政府,确实是富了。去年,吴敬琏就曾呼吁减税,因为18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每年都超过了20%。中国的普通家庭,承受着高价格的公共服务、垄断高价、高税负和低廉的储蓄利率,一直在为政府和垄断部门输送着巨额储蓄,这原本应该是属于他们的钱。

  说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富裕,当然不能不说房地产。4月13日,财政部发布了详细的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基本情况,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14239.7亿元,增长43.2%;其中用于廉租住房支出187.1亿元,仅占1.5%。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的最高效的融资工具。

  政府手里有了这么多的钱,怎么办?只能投资,上大项目。政府投资,自然也要保证回报。老百姓为政府输送的巨额收入,投资成了铁路、公路、机场,老百姓再用高价去购买这些服务,政府的投资回报就有了保证。

  政府投资,除了基础建设,其他大多集中在重化工业和资本密集型领域,在权力的保障之下,整个国民收入分配当中,资本所得的部分不断上升,劳动收入所得不断下降。从1997-2007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比重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

  伴随政府富裕的是不断扩张的投资规模。可问题是,生产与消费必须平衡,中国投资率自2001年以来不断上升,达到43%,(日本在1970年、韩国在1991年的产能扩张顶峰时期,投资率也低于40%)与此相反,从1997-2007年,中国消费率从59%下降至48.8%,居民消费率从45.3%下降至36.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正常水平(70%左右),比印度等穷国55%的居民消费率也要低不少。

  这就是我们的循环:政府拿的钱越来越多,只能投资形成产能。高储蓄导致高投资,高投资转换成的还是高储蓄,生产那么多,国内居民又没有能力消费,只能出口。如果外部需求增长停滞,我们还能维持这个循环吗?

  另外,我们的全社会的投资占到GDP的比重一路攀升,1991年的时候只占25.7% ,2008年是57%,2009年达到了67%。很多地方的投资年增长都超过了30%,这意味着两年多就翻一番,明眼人都能看到,这能有多少可持续性?

  当花草树木都用来炒卖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保增长成了政府经济生活的首要任务。如果当时我们采取大规模的减税来保增长的话,将直接有利于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这也会纠正一些中国经济的失衡。可惜,经济资源的配置由权力决定。政府选择了另一条路径,那就是政府主导,用更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去保增长,用疯涨的房价去促进所谓内需。

  巨额的政府投资对中小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相反,却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成分发展的空间。另外,由于货币超发,房价疯涨,利润来得最快的全是交易性机会,实体经济的钱都被吸引到各种炒作中去了。

  经济学上有个规律,高收入者更多地关注投资而并非消费,因此,越是贫富悬殊,越会投机盛行,产生资产泡沫。甚至一些原本看起来只可能是消费品的东西,也可能脱离消费品属性,成为资本品,成为炒作的对象。

  炒房、炒大蒜、炒普洱茶、炒冬虫夏草……当资产价格高企,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被国企巨无霸压得喘不过气,还有谁愿意做实业?

  没有实体经济,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居民的收入增长。富人们更多地关注投资而不是消费,真正有消费需求的低收入者又不敢消费,这样的增长模式将走向何处?

  似乎一切都在靠一个信念支撑,只要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再贵的房价在未来都不是问题,继续增长,我们就将得到一切。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信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