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把慈善弄成一个高风险的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1:12  经济参考报

  近日有媒体曝出,章子怡匿名为西南干旱灾区捐款20万。这个消息得到红十字总会相关负责人的证实,但同时这次曝光再次引发争议,部分网民认为章子怡被迫“匿名”是受到捐款门事件影响;另一些声音则认为,这显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

  这起事件,大致可以作为我们慈善现状的一个缩影:即说的人多,干的人少,以至于那一小部分人变得非常弱势,因为总有人拿放大镜照着你,迫不及待地等着你出点什么事,然后群起而攻之。

  自“诈捐门”后,章子怡再次陷入诚信危机。排除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名利场上的种种是是非非不谈,整个社会舆论的表现尤其让人感到心寒。一些人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匿名,又怎么会被记者知道?肯定是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不管这种建立在猜测基础上的推断是否成立,笔者都觉得,对人家“捐款20万”的事实视而不见,却刻意放大捐款动机的心理是非常阴暗的。

  不要说章子怡匿名捐款是一次危机公关还未得到证实,就算是得到证实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章子怡不是一个专业的慈善家,名誉和诚信对她而言不亚于第二生命。因而,章子怡在诈捐门之后,试图挽回声誉实属人之常情,而且不能否认,危机公关是商业文化下的必然产物,这不是某一个明星所能左右的。讽刺的是,我们能容忍明星通过炒作绯闻来提高知名度,能容忍网友靠恶搞走红,却不能宽容明星通过慈善来为自己正名,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只能说,很多人都有一种“慈善洁癖”,总以为慈善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事实上,笔者以为,慈善本质上就是一场秀,不可能不包含一定的利益因素和个人诉求。为慈善而慈善的事有没有?有,但并不是一种正常而普遍的现象。一些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为什么人们愿意投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钱投向慈善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一些国际大企业为什么乐意在中国做慈善,因为可以提升企业形象,争取消费者的好感,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带着某种“动机”去做慈善不可怕,也不丢人。

  我们的慈善事业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困境:一方面愿意投入慈善事业的人和企业太少,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极不相称,巨大的慈善潜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对慈善事业设置了太高的道德门槛,直接把慈善弄成了一件高风险高成本的事。

  不知人们有没有想过,因为上次“诈捐门”带来的道德高压,使很多人得出了“不捐比捐好”的结论,对慈善望而却步。舆论监督不是坏事,但应该有必要的限度,尤其是在我们的慈善文化和制度尚不健全的现实下,宽容比苛责更重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