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疫苗信任危机呼唤防疫回归公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1:12  经济参考报

  从山西问题疫苗乱象被媒体曝光,到江苏延申七名公司高层因涉嫌生产销售劣药罪而被捕,“问题疫苗”频发已经客观上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甚至已经冲击了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不信任,其危害不可小觑。

  笔者注意到,面对疫苗安全事件频发,防疫专家更多的解读“都是”疫苗“惹的祸”。“目前尚无既可提供完全保护、又没有任何风险的完美疫苗”、“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种数量和接种剂次的增加”、“预防接种的不良事件不能完全避免”……类似的言论不时传入公众耳中。针对如何消除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必须提升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度和知情权。”不过,笔者以为,人命大于天,防疫重如山。政府在消除疫苗信任危机中仅仅扮演“信息员”、“宣传员”的角色是不够的,应该在防疫体制和机制建设中有所作为。

  “问题疫苗”频发,与其归咎于“疫苗”本身,倒不如说是“暴利”驱使。以狂犬疫苗为例,老百姓接种的费用从200多元到400多元不等,而实际,狂犬疫苗的成本仅几十块钱,出厂价格在130元左右。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对预防医学的工作原则有明确条文:“不能从预防中获利”。据介绍,我国对现有疫苗按照是否收费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第二类是指由公 民 自 费 并 且 自 愿 受 种 的 其 他 疫苗。就是说,一类疫苗的费用由国家支付,二类疫苗则由家长“埋单”。从根源上,市场化不适合防疫工作的实施。预防疾病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导致本来应该是公益机构的防疫系统,因为体制给予的便利,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收费疫苗的营销网络。

  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实施部门,防疫机构都应该是公益事业,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就应该是花钱买平安。”只要利益链不断,疫苗安全事件就会时有发生。因此,只有让疾病防疫回归“公益”性质,才能让疫苗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等环节,不再逐利,不再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人们才能使用到放心合格的疫苗。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