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部新十年厚望民营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00:03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聂益南 边峰

  

西部新十年厚望民营经济
与以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为特色的温州、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相比,陕西“西安模式”走出了自己发展非公经济的独特道路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来,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10年来,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成为陕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部大开发不但为西部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契机,同时也为东部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在过去10年里,西部地区无疑是中国经济版图上最令人关注的区域之一。

  2000年初,中央政府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要求,并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在68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5亿多人口的广袤地区上拉开了建设新西部的序幕。

  10年间,西部开发取得了良好开局,原本是中国经济“洼地”的广大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快速崛起: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5.82万亿元,年均增长11.7%,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展最快的10年;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22.9%。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居民收入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期落后的民营经济也搭乘着国家战略的快车,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为下一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期,中央将出台一揽子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被称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新规划中开发的目标定位将在继续强化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更多着眼于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上。

  已经站在新起点上的西部民营经济,将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起不可替代的角色。

  民营经济搭上“快车”

  民营经济的不发达,是困扰西部地区经济腾飞的一道坎,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由于历史与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出于纠正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以及防御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考虑,作出了让沿海工业向三线地区迁移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不仅在西部地区的川、陕、贵三省投入了巨额资金兴建大批以资源开发和军工为主的企业,而且行政指令东部地区的重要企业整体或部分向西部地区迁移。

  由于国家投资缺乏活力,而西部轻工业相当落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被抑制,无法承接重工业带来的发展机遇,难以培育有竞争实力的市场竞争主体,整个经济缺乏活力,并最终导致整个西部经济陷入困境。这也是改革开放后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资料显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起步的2000年,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GDP达28923.57亿元,占东部地区GDP的51.90%,民营经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同年,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GDP为3220.67亿元,占西部地区GDP的18.36%,差距明显。

  比较东西部地区各省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差别更加突出:东部民营经济GDP最高是广东省(6692.46亿元),西部最高为四川省(1430.68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7倍;此外,西部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从事社会服务、零售、贸易、餐饮业、采矿等传统产业。

  因此,尽快补上民营经济这块“短板”成为西部省区实现经济腾飞必须直面的问题。

  应当说,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来,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方面,西部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民营经济的不发达是造成东西差距的重要因素,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以国家大战略带来的扶持政策、资金倾斜、项目支撑为后盾,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所有的西部省、市都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之一。

  此外,西部大开发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一次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的过程,西部省区必须要将传统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形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在对大量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造的同时,重视放手发展和繁衍民营企业,逐步使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帮助国有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而为市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西部民营经济的勃然而兴,既为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联合、兼并、嫁接、租赁和拍卖提供现成对象,也开始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企业,为国企分流冗员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国有资产流动和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此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诸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上马,也给西部民营企业带来了大量令人羡慕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目前陕西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08年,陕西省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3232.53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占GDP的比重达到47.2%,比2000年的40.1%提高了7.1个百分点。

  在相邻的四川、重庆等地,10年来民营经济也实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四川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663.1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4.2%,预计到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0%;重庆民营经济税收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50%,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出口交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7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并已经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外贸出口的“领头羊”、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自主创新的“先行者”……

  民营经济寻找发展突破口

  1999年,62岁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授肖良勇在西安高新区注册成立了西安海天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信天线。

  当时国内的通信天线市场大都被外国公司垄断。肖良勇带领技术团队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研发出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天线,从国外厂商手中赢得市场份额,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的事例在陕西并不鲜见。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大省,陕西聚集了100多个高等教育机构、1000多个科研院所、近百万高校学生和上百万科技工作者,资源丰富。

  在传统体制下,这些机构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条线和区块,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合力优势很不明显。丰富的科技资源并没有给陕西经济发展带来应有的贡献,科技资源和经济发展成了贴不到一起的“两张皮”。但这也使陕西找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突破口。该省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始终注意从自身独有优势出发,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把培育民营高科技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陕西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的摇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是陕西民营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区域,成为科技兴陕的突破口和强力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

  (下转六版)(15E1)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