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经济学家)
中国房价如此疯狂,究竟有没有泡沫?有人认为就中国城市化进程而言,房价很合理,因此面临着姜伟新所言的“未来二十年上涨的压力”;有人认为,中国房价是真实需求,因此没有泡沫,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就是这么理直气壮认为的。
笔者关注到,在目前,依然对中国房价的未来表现出十足的信心的基本有三类人:一是开发商,理由无需多述;二是一些学者,而学者历来都是最复杂的一个类别,即使观点相同者,但其背后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有些学者是真的认为房价合理,有些是公然为开发商背书;三是公务员,特别是一些拥有一定职位和权力者,而这些人唱多房价,坊间最多的解释是,这些人是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为了地方利益。
其实未必如此。就当下的房价与官员的实际收入而言,官员所在的公务员群体肯定属于 “80%以上买不起房的人”。这个毋庸置疑,而且这两年,坦诚地承认自己 “两个月工资都买不起一平方米房子”的厅局级以上的官员大有人在。按照最新统计,现在北京四环的房子均价快要上4万/平方米,局级干部4个月才能买一平方米,处级需要8个月,而主任科员则真正不吃不喝需要1年,其他小的更不用说了。然而,在北京,不仅没房的公务员比较少,而且,笔者发现,不管买得起买不起房的公务员,很多认为房价合理,而且认为房价依然会上涨。
原因何在?原来,同地段商品房的价格高达近4万/平方米,而一些单位的公务员却能以4500元每平方米的低价买到房子,这个价格,当然很合理了。这是最近一个名为《公务员买房内部价惊人》的帖子透露的信息,帖子还涉及一些中央部委及下属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央企和北京市地方政府系统的内部集资房、团购房、团购经济适用房等生动案例。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也表示,北京有很多低价的定向住房,没有向社会公开销售,而这些房子去了哪里,则不得而知。
以这样的价格买到房子,当然“合理”。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情况是,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已经明文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公务员的住房也纳入了货币化体系。在公务员取消福利分房之后,除了低收入阶层,所有的人都被赶进了市场化的大潮。然而,事实上,福利分房这个包括公务员队伍、诸多事业单位、大学等群体的特权,并没有真正走进历史。特别是2003年之后房价进入快速上涨通道,福利分房这个已经被剔除出主流住房制度的事物,焕发出生命的第二春。各个单位以各种名义出现的福利分房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有些单位通过审批建经济适用房;有些单位集资建房;有些单位通过各种方式享受两限房,挤占穷人的利益。还有的单位按成本价将原有的公房出售,或者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出售公房,一些部委和地方打着保障性住房的名义,以各种形式为公务员建实物型住房。通过这么一个游离于商品房之外的、几乎等同于成本价的住房供应体系,公务员的住房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因此,我们看到前段时间有全国人大代表质疑中央部委“住房支出过大”,我们也看到这两天爆出的“深圳299名公务员过保障房初审”等新闻,这其中能排除有人拿着房贴去买低价房吗?
对此,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在2010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就公务员分房问题也说,公务员适用房、集资房出现了失控状态。“我一个朋友是副处长,这里没有任何腐败的成分,完全按照规定,他已经有了一套住房,但按照现在的政策他可以再购买280平方米的集资房,很便宜,实际上是福利性质的。我还知道,东北一些机关甚至已经把集资房建在了海南岛。”
如果把这种逻辑放大到全国大大小小的单位的大大小小的公务员群体,高房价背后的权力逻辑就基本清楚了。之前我们探讨房价畸高的种种缘由,不外乎将之归于土地财政。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这显然只是一个“公共原因”,因为维护地方财政收入的前提是这些人的住房问题与高房价无关。事实上,很多官员、精英之所以罔顾房价与居民收入之间严重背离的事实,极力鼓吹高房价的合理性,根子并非在“公”,而在一个“私”字上面。如果这些官员和学术精英,必须通过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我们看到的肯定是另一种风景。
福利分房对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公信力的危害,远远大于所谓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不管如何,名义上是为了公共利益、地方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要让房地产调控政策真正有效,必须解决“平等待遇”问题,面对高房价,公务员没有任何理由享受超国民的待遇,房地产市场最大的民愤就在于此,只有彻底废除了官员的高人一等的待遇,政策才会见效,民愤才能稍微平息,房价合理回归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