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外交告别“冲击-回应”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0日 01:3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一年前,博鳌亚洲论坛将2009年年会的主题定为“经济危机和亚洲:挑战和展望”。

  当时,肇端于华尔街、扎根于英美“盎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弊端的金融危机巨浪滔天。面对这一来自西方的冲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中国和亚洲各国一道,为世界寻找一盏“希望的明灯”,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一年后,潮退时分,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出席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并就年会主题——“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发表主旨演讲。今年亚洲各国在低碳经济上,看到了引领未来世界发展道路的机遇。

  从回应冲击,到力图引领世界潮流,博鳌论坛一年来的变化,正是五百多年来东西方关系衍变的一个缩影。这让人们不得不感慨历史对数字游戏的偏好。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非洲的好望角,欧洲势力第一次进入了印度洋,1499年达·伽马返回里斯本。从此,鸦片、机器、资本、基督教乃至各种主义像潮水一样,伴随着西方的枪炮输入亚洲和中国。

  东西方之间“冲击-回应”模式由此肇端。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1500年代以来中国和亚洲现代化的进程,绝大多数时候都像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

  五百多年光阴荏苒。2007年,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美国肇端。2009年金融危机潮退时分,500年来东西方“冲击-回应”的单向度交流,终于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伦敦、匹兹堡G20峰会上,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首届“金砖四国”峰会上,特别是在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开始前所未有地广泛地参与全球治理,并大声表达自己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重建的设想。

  2009年,欧美国家的经济一片萧疏,而中国9.2%GDP增长率惊艳全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数据更是显示,亚洲发展中国家2010年GDP增长率将高达8.4%。

  在东西方力量平衡发生转折的时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马珈提醒记者注意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议程的设置,“博鳌亚洲论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区域合作问题。”

  博鳌经济外交:

  重视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回望2009年以来全球治理重建过程,新兴大国的崛起和西方国家力量的衰落一样明显。从首届“金砖四国”峰会,“G8+5+1”峰会,到“基础四国”多次气候会议,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大国开始谋求在国际治理中发出统一的声音,参与规则的制定。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马珈在和本报记者交流时强调,此次博鳌论坛议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格外重视中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

  记者比照了2001年以来的议程设置后发现,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第一次设立分论坛——“新兴经济体比较:借鉴与合作”。

  4月11日,中国前央行行长戴相龙和印度工商联合会秘书长米拉特,越南工业与贸易部副部长杜友豪一起探讨各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制度优缺点,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合作。

  中印这两个新兴大国之间的合作更是被单独提上了议事日程。4月11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的创始人、中国WTO谈判代表龙永图、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等中印政界高层代表将一同出席主题为“中国与印度——21世纪的合作”的午餐会。谈论的内容预计将涵括双边贸易、能源合作、清洁能源经济和IT技术发展等诸多经济议题。

  此外,从传统的亚洲区域合作讨论到国际金融经济秩序重建,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在每一个餐会和分论坛,都着意安排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

  与此同时,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银监局到国家发改委,中国政府各经济部门都有负责人餐会,与南北国家共商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

  美国政治学会前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在和本报记者就“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未来外交政策展开讨论时表示,全球治理机制正在溢出G8体系,但哪怕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也不容易单独面对G8。

  他说:“任何敏感的政治家都会认识到联合有共同利益者的好处。”否则,包括新兴大国在内的发展中大国往往不得不接受既有规则,而不能主动参与新规则的创建。

  马珈向记者强调,博鳌亚洲论坛虽然是一个非政府国际组织,但是它和G8、G20、金砖四国峰会都不同的一点在于,它是完全由中方主导的一个跨国高端论坛。中国政府一直也为论坛的召开提供了大力帮助。

  中国·美国·世界

  当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建,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必然会引起西方国家不同程度上的“不习惯”。

  在2009年底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和“77国集团”与欧美发达国家针锋相对,多次破坏后者一手包办世界未来“减排”进程的企图。中国的高调出击一度引发了英国等欧美政要的批评,“傲慢”开始成为不少西方政客形容中国外交的关键词。

  在东西方激烈争夺全球治理重建话语权的现在,美国是中国最无法绕开的对手和伙伴。

  其实,中国等新兴大国参与G20是美国所乐见的。策源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让美国的力量大受损害,其霸主地位遭到欧洲的挑战。由于法德等欧盟核心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一直奉行偏重监管的“莱茵模式”,危机初期,美国模式遭到欧盟的激烈批评。而在G8体系中,欧洲国家有五席,美国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

  然而,随着G20隐隐有取代G8的趋势,美国成功消解了欧盟的隐患。在G20的新增国家中,澳大利亚、韩国是美国的盟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来自美国的后院,沙特、印度、南非和土耳其都和美国维护着长期良好的关系。

  2009年1月,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基本维持了长达11个月的蜜月期,避免了每一届美国新总统上台后的摩擦。有分析人士认为,G20折射出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中美蜜月提供了大气候的保障。

  不过,作为有数的全球棋手,美国不可能坐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双方自2009年末以来,围绕贸易保护、对台军售、达赖窜访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博弈。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美交锋的焦点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和核安全峰会。

  4月12-13日,核峰会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包括伊朗核问题在内的核不扩散问题上,美国迫切需要核大国中国的支持。

  与此同时,自2009年末以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压力不断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财政部预定在4月15日出台的年度报告中,判断中国是否属于汇率操纵国。一旦做出裁断,中美新一轮经贸摩擦可能卷土重来。

  3月2日至4日,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Jeffery Bader)联袂访问北京。据核心消息人士透露,两人访华除了解释汇率争议之外,还希望能够在4月的核峰会上促成2010年首次“胡奥会”。

  3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对话磋商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选择。

  3月16日,美国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出台升级版议案,再次指责人民币币值,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报复措施。

  4月1日,秦刚在新闻例会上表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应邀出席核峰会。几乎就在同时,当地时间4月2日(北京时间4月1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表示,美国将推迟决定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尽管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姜瑜4月6日表示,将汇率问题和核峰会联系在一起的猜测“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根据”,中国也依然坚持“继续寻求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但是,很多西方分析人士还是认定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直接的联系。

  其实,后者看重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中美两大国双边关系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

  全球经济重心正逐步向东亚转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经历过1997-1998年金融风暴的亚洲诸国,在此次危机中的反应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但美国也是亚洲一体化始终绕不开的一个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前主任沈骥如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的转移能否最后完成,不在亚洲区域一体化本身的进展,而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博弈结果。”他举例,如果中美两国就APEC框架下的税收优惠达成双边协议,区域内的小经济体不可能不慎重考虑。

  2010年博鳌峰会的第一个讨论正和美国有关——“对话鲍尔森:中国·美国·世界”。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尔迈茨也将出席此次论坛,这是美国在任政府高官第一次出现在博鳌现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