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英姿:我们为什么坚守这片热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6日 23:38  新浪财经
“闯海”人李英姿。(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闯海”人李英姿。(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闯海”经历

  1992年,李英姿跟随着大批同事,从北京来到了海南,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海南分行的一员。

  按照李英姿的说法,当时的海南,软硬件各方面,比现在要差很多,缺水缺电司空见惯,但在这块开发的土地上,正在进行中国最为大胆的金融创新试验。

  这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毕业的高材生曾参与这个海岛上的第一只企业债券的发行,并推动了海南第一支股票上市发行,也为当今最大航空公司之一的海航创立出谋划策。

  在海南金融界拥有广泛人脉的李英姿,多年后成为了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公司——美源地产的副总经理,这一职业经历的变迁,也暗合了海南二十年改革路径的切换,这个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如今已经成为开发商的必争之地,而当年的金融梦却早已渐行渐远。

  她的观点:几千亿资金炒房是危言耸听

  二十年前的海南的环境自然跟现在没法比,但经过政府近十年的信心重建之后,海南房价涨得过程都非常快。

  但在之前,早期来的海南人,连我买的房子都在跌,我们买的房子都没有回报。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无论本土企业也好,包括本地人也好,实际上对海南楼市都非常冷静,市场需求很少。由于海南市场都是外向型的市场,仅靠本地人是支撑不了房地产市场。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观念改变了,人们追求会更好的度假地,于是就形成了休闲旅游的概念。

  海南未来还有更大的机会。国际旅游岛1月4日公布,房价暴涨,有传闻说有几千亿资金进来炒房,但是其实没有那样危言耸听,人民银行的数据表明,海南去年新增存款只有300个亿。因此,海南楼市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媒体的客观报道。(丁蕊 发自海口)

  我们为什么坚守这片热土

  文/李英姿

  引言

  海南建省办特区已经十五年了,潮起潮落,人来人走,演绎了许多故事。近几年,离开海南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大陆人,也不乏海南人。

  每次送走一个朋友,我心中总有些不平静。我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海南?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坚守这片热土?他们走了,他们有许许多多理由。尽管每个人离开的理由很具体、很个性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海南失望了,至少是暂时真的失望了。我们呢?我们每个人坚守的原因一定也是很具体、很个性化的,但是我们是不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呢?

  当我想到这些,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初识海南时的种种印象和感受。也许,我们能够从当年抉择时的思想发展轨迹中寻找到如今坚守并努力前行的思想基础。

  我是1990年春节后第一次踏上海南这片土地的,在这里逗留了两周。那是个“暖冬”,像北国的初夏。

  海南人印象

  对海南人的最初印象,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通过结识几个“海南学子”得出的。他们长得有些黑,也有些清瘦,普通话虽不甚标准,讲话时却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思想较丰富,热情、朴实、勤奋,举手投足虽不像北方人那样洒脱,却很仗义。

  但是,当我第一次来到海南时,却发现对当时的海南人好像没了在人大时留下的那个好印象。

  坏印象从我走下海轮、登上秀英港时便开始了。先是口岸检查。也许是嫌当时来的人才太多,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口岸人员对大学生的态度很蛮横。再是语言。当时海口远不像现在这样流行说“国语”,除了像我这样的“人才”,人们好像只习惯讲海南话,而且是高声大气地讲,像吵架似的。我去面试的单位,人们上班也一概操海南话。我有种误入异国他乡的陌生感觉。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些可能是海南独有的陋习。比如,我亲眼目睹了公司开会时从个别领导到下属竟会公然脱下袜子,架起腿抠脚丫,好像那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初识海南,我还有个特别深的印象:海南妇女真的是任劳任怨,海南男人真的有些“那个”。上岛那天,出了秀英港,我发现摆摊叫卖的、骑“三轮摩的”的,几乎全是戴“天涯斗笠”的海南妇女。当时我曾问过一位骑“摩的”的海南妇女,她丈夫怎么会同意她干这么辛苦的活。她那带浓重海南口音的话给我印象太深了,“他呀,说是要做生意,可从来就没见做成过一桩,天天就是喝老爸茶。海南男人都这样!你呀,可千万别嫁海南人,苦啊!”(后来,我还是嫁给了一个海南人——吴开成)走在海口破旧狭窄的街面上,我又看到了令我费解的景象:怎么骑自行车的全是女的,坐自行车的不少却是男的,骑车的人那样尽心尽力,坐车的人那样心安理得!后来我才了解到,在海南广大农村,犁田耕地、操持家务全由妇女包揽,男的既不屑于干农活,也不出去闯荡,对此男人认为理所当然,女人也习以为常。海南这种奇怪的现象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海南会出“红色娘子军”,这正好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当然,这是调侃的话了。

  那时的海南人给我的印象真的糟透了,真的。请海南的朋友别介意,我说的是建省初期的情形。

  像个落后小县城的海口

  大都市的北京与极落后的海口的反差,当时曾一度动摇了我从北京到海口的决心。

  那时的海口没两条像样的街道,没有几栋有点现代味道的楼房,道路曲曲弯弯,又窄又破,扔满了废弃物。因为没有排水暗沟,蚊蝇很多,走在街上常被聚在垃圾堆上的绿头苍蝇“嗡”的一声吓着。交通乱得很,好像只有海府路一小段实行了快慢车道分流,其他路段则全混在一起。当时海口的商业几乎没有什么规模,都是些小店铺,最大的商场就是“友谊商店”了,买东西常常“众里寻她千百度”,还未必能找到。上岛第一天,因为天热,我想买件衬衫,跑遍了全海口也没买到,最后是买了件白色男子衬衫,还是中国人民大学隔壁“大华厂”出品的。商店服务员的态度也很差,跟当时北京国有商店里的“师傅”差不多,闹不好还会被骂作“大陆仔”——当时海南人对闯海人的印象也不太好呀。此外,当时的海口停水停电也是家常便饭,有时饭没煮熟,澡刚洗一半,忽然停电了、没水了。晚上走在街上,一个个店铺全靠自备发动机供电,那集体轰鸣的机器声汇成了海口特有的“交响曲”。文化娱乐设施几乎谈不上,电影院是人们文化消费的惟一去处。观众到此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来聊天,有许多人在抽烟、吃零食,嘈杂得像个农贸集市。

  这就是当时的海口。

  走在海府路上,凝望湛蓝天空下那一排排婆娑而伟岸的椰子树,我有时想:如果海口不是有了这道风景,它能给初来乍到的“大陆人”留下什么印象呢?不过像个破旧的小县城罢了!

  “人才摊主”们的浪漫英雄主义

  我到海南时,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观景象已经不再,我却看到退潮后沙滩上滞留的“鱼虾”挣扎的凄凉而悲壮的场面。

  我到海口第二天,海南的朋友就领我去欣赏“人才食摊”。那是离我的住处最近又最热闹的三角池一带。尤其是夜里,这里真正变成南北风味一条街:四川的麻辣小吃、新疆的烤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东北的白菜饺子,等等,应有尽有。“人才们”已顾不得“斯文扫地”了,在为生存拼搏着。在那“人才食摊”一条街上,还有几处“卖艺人才”,有的在弹吉他,有的在拉手风琴。吉他手弹唱了一曲《酒干倘卖无》后,接着又是一曲《跟着感觉走》,让海南人大惑不解,也让一些善良的海南人产生恻隐之心——据说有许多海南人买“人才食摊”的小吃仅仅是想借此帮助这些远方客人。但是,我在和他们的闲聊中了解到,也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中看到,这是一群义无反顾、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听说有人在海南建省十周年时对海南企业界的精英,包括已离开海南、在内地或海外发展的商界人才作了一次调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当时坚守下来的“人才摊主”。

  初到海口时我除了看“人才食摊”,还去考察了一番人才招聘栏。招聘栏在人民公园侧面的一段围墙上,那里早已挤满了寻职的“人才”。与其说是人才招聘栏,不如说是人才应聘栏,因为招聘的广告少得出奇,而“人才们”自己往上贴的应聘广告可谓琳琅满目,那上面有当时国内所有专业人才,还不乏当时尚属稀缺的硕士、博士们。我从拥挤的“人才们”的眼里读到了焦渴、迷茫和悲壮。当时巧遇有人往专栏上贴《海南经济开发报》招聘广告,“人才们”还没等广告展平,就一哄而上,像饥饿的人们扑向面包一样,把招聘者围得动弹不得。

  品尝了那不太地道的“人才食摊”小吃,看过那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的人才招聘栏,我和海南的朋友探讨了很多以前没有深思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辞去公职,千里迢迢奔向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他们在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守阵地?是什么样的明天在向他们召唤?他们是在“跟着感觉走”吗?

  艰难的抉择

  现在回首来看,1990年,对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那时,我和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正在苏北“下放锻炼”。从海南回去后,我非常关心有关海南的一切信息,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海南。我很高兴地看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没有改变,在一大批有胆有识人才的推动下,海南向全国频频出招,大批人才、大量资金再次向海南涌动,海南的改革开放又放映出希望的霞光。

  但是,要离开熟悉的北京,于我来说还是个艰难的抉择。我不像许多“人才摊主”那样在西北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不像他们那样从没踏上过这片土地,满脑子都是幻想,也不像他们那样是在海南建省之初大造舆论声势时做出决定的。我是在中央部委机关工作的,我到过海南,当时的海口、海南人给我留下太多太深的“糟糕印象”。我结束“下放锻炼”后,经过反复斟酌,终于做出了抉择,于1992年初来到了海南。也许,选择海南对我来说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但是,不能否认,抉择的基点主要还是这个阳光岛的乐观前景。在这个层面上,“人才摊主”们那种浪漫英雄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结 语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这期间,海南既有过骄阳似火的时候,也有过凄风苦雨的日子。我有幸见证了海南的大变化,也深深地参与了海南的大变化。这种历练不是同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有的。令人宽慰的是,海南人也随着海南的大发展变得更加文明、更加进取,海口更是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海南已今非昔比,其发展举世瞩目。然而,最近这几年,海南在全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挤逼下,比较优势少了,我们很多人似乎又遇到了当年过海的“十万人才”所面临的困境:是离开,还是坚守?

  离开海南的,他们一定有自己的充足理由,那是很具体、比较个性化的。我们这些坚守下来的,我们在坚守着什么?当年初识海南时的种种坏印象曾经动摇我来海南的决心,是坚守的“人才摊主”们的那种浪漫英雄主义让我多了一份抉择海南的决心。虽然浪漫英雄主义已与现时的社会时尚格格不入,虽然我们每一个坚守的人和每一个离开的人一样都有很具体、很个性化的抉择理由,但也许我们这些坚守的人骨子里真的还有点当年“人才摊主”们的那种浪漫英雄主义?这应该是我们坚守的共同理由吧!

  李英姿,女,中国人民大学1989届金融专业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曾“下放”到苏北锻炼。1992年“下海”到海南,在数家金融机构供职,参与了海南证券、信托及许多股份制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后来又从事房地产及生物等实业经营。现供职于海南美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