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年走出去企业案例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5日 23:00  中国经济周刊

  伴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同时,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不少中国大型央企在海外收购折戟沉沙的案例。最为典型的就是,2009年6月5日,牵动全球神经的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交易意外“夭折”。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力拓董事会毁约公开理由“与中铝交易的价值显著下降”的背后,起作用的主要是政治性风险,政治性风险在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史上一直是个重要的干扰因素。

  “有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确实还是有一定的偏见,总认为中国的企业是国有企业居多。如果国有企业去了,就受制于中国政府了,就影响了它的国家安全;还有一些国家进行安全审查多一些、严一些。实际上,我们的国有企业是按照《公司法》进行的商业化运作,其公司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完善,有的国有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实际上,一些西方国家也有不少国有企业。”李明光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中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身份”在国外饱受诟病,但是国有企业在近几年的海外并购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并购的规模还是并购数量都远领先于“民企军团”和“混编军团”(如联想、TCL、海尔、中联重科等混合体制企业)两支队伍。

  “从并购金额分析,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一些,因为国有企业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而并购主要涉及到采矿业、制造业等领域。”李明光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

  民企成海外并购的“新主力”

  实际上,在国有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占尽海外并购的优势的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踏上了海外并购的“征途”。

  早在2009年6月初四川腾中重工意图收购悍马,就已经打开了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诸多猜想。

  2009年6月24日,苏宁电器联合日本LAOX正式发布新闻表示,苏宁电器以8亿日元认购LAOX27.36%的股权,成为LAOX第一大股东,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上市企业。

  而此次“吉沃恋”的终成正果,也为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张之路打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民营企业收购海外工厂的案例相对比较少,主要因为民营企业能够做得很大并有较强资金支持的不多。但是随着‘吉沃恋’修成正果,民营企业作为一支新的队伍,正异军突起,担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主力。”高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李明光认为,国有和民营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在制度上都是一视同仁来对待的。”李明光说。

  “走出去”战略的四个阶段

  从2000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刚好十年。实际上,改革开放后,“走出去”战略就已开始酝酿,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探索阶段(改革开放至“九五”计划前)

  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1979年 -1982年,进入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开始加大。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仍然是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这一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走出去”的企业不多,规模不大。

  雏形阶段(“九五”计划期)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出口,国家实行了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战略,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鼓励政策体系。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外经贸部、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工作重点、有关鼓励政策、项目审批程序、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我国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整个“九五”期间,从1995年-1999年,中国年批准海外投资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66%,年批准海外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0.71%。

  形成阶段(“十五”计划期)

  “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是在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江泽民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明确,是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在整个“十五”期间,从2000年-2004年,中国年批准海外投资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01%。

  落实阶段(“十一五”规划期)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还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十年“走出去”企业案例榜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桑百川 法迎枝

  十年历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回头一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又有怎样的辛酸和失落?在此,我们通过资产增值、品牌提升、市场增量、交易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进行点评,以期记录中国企业在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时所留下的足迹。

  “走出去”十大成功企业案例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

  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

  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