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方融资平台之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3日 10:34  中国经营报

  龙飞

  在舆论面前,地方融资平台仿佛成了万恶之源。

  其实如果与当年政企不分的“XX项目指挥办公室”相比,这起码已经进步许多。当年的“指挥办公室”通常都是由政府官员临时抽调组成,而银行资金调用通常也是领导们的一句话。利息已经是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如果“指挥办公室”无力偿还本金时,通常债权人也是无从追讨,因为这些本来都是临时抽调公权部门的领导。鉴于类似方式的极低效率,以及信用混乱,2009年国家才会推广所谓融资平台。

  其实此类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并不罕见,海外在处理许多带有混合性的公共产品时,经常都会建立类似的平台。例如香港地铁公司,地铁通常都是造价昂贵,而且短期回报难以预计的项目。但香港地铁1979年投入运营,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转为盈利,并且曾一度利润达30亿元。其实这30年来,政府投资的建设费用不足1/3,大部分都是适用融资筹集等方法。其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地铁沿线的土地运营、物业开发。

  正是由于近邻的经验,内地许多城市在发展城建、地铁等公共产品时,纷纷效仿。之所以南橘北枳,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虽然香港地铁公司属于特区政府所有,但其运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土地能贷多少便负多少债。可是这在很多地方看来顺理成章的事,却在内地180度转弯。

  在2009年经济“保八”的紧要关头,中央的指挥棒给予了地方政府组建融资平台的权力。于是国内的融资平台变成了两类。一些原本就是“XX项目指挥办公室”换了张门牌就成为了地方融资平台,名字换了但他们使用的依旧是原来的行政手段,抽调注册资金、子虚乌有的抵押品、空壳公司纷纷出现。

  另一方面,原本一些市场化运作的融资平台在上述项目的衬托下,显得身价大增,银行纷纷抢着“塞钱”。安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高源表示,“2009 年如此高的信贷投放中,由于银行间竞争的激烈性,不排除个别银行降低放贷标准。”于是原本估值100亿元的土地,被放大到200亿元、300亿元,甚至500亿元。

  6万亿元、10万亿元的地方负债的确让人触目惊心,其实地方负债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按照当时的地方负债与财政收入比较,有研究者推断国内早就应该爆发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很幸运,这种危机没有发生,因为当时的研究者忽略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早有研究表明,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地方“第二财政”实力雄厚,部分沿海地区其规模占据了地方总收入的一半,甚至70%。于是它们成了当年地方债务危机的大救星。

  现在这一救命稻草又一次被抬上了神台。但土地财政是有尽头的,越来越高的地价已开始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出现。过高的地价、房价会直接绑紧中国的经济;但如果地价不再上涨,地方政府的土地资金链绷紧,融资平台的债务就转向地方政府;如果地方破产最后只能中央买单;又假设中央也无力支付这10万亿元债务时,恶性通胀出现。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