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宛霞 徐奎松
PMI指数连续几个月反弹到50%以上,表明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已遏制住下滑,但这一轮复苏不是经济本身内在力量的复苏,而是政府超正常的资金投入作用。
每经记者 宛霞 徐奎松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3月份PMI指数攀升到55.1%,给刚恢复元气的经济再次提足信心。是否由此可以判断经济“v”字型增长曲线不会掉头了?通过专家对3月PMI多项指标的分析及对4月份宏观面的预测,或者能够找到答案。
制造业出口回暖明显
从国内外订单增长情况来看,多位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制造业出口回暖态势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而日益明显。
3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8.1,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郝大明认为,新订单指数低于1月而新出口订单指数高于1月,表明经理人相对看好国外需求。3月份近九成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产品订货数量比上月增加或持平,表明制造业新订单数量大幅增长,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制造业经济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新订单指数看,今年3月新订单上行幅度与往年均值持平,其中出口订单的上行幅度显著低于往年均值约1.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与往年同期相比,目前出口尚未显示稳定回升的态势,出口的不确定依然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新订单的上行幅度要显著高于往年均值,内需继续加强。
制造业成本上涨压力加大
从成本压力来看,3月份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为65.1,连续5个月高于60,为各分项指数最高。显示制造业成本整体上涨压力仍旧比较严重。
申银万国的报告认为,3月份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上涨较快,显示在经济继续扩张的同时,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该机构同时预测,今年要素价格改革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反弹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可能会对物价构成较大压力,上游价格的上涨将挤压企业利润增长空间。
3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50.6,2月为48.1,鲁政委告诉记者,原材料库存指数目前仍位于较高水平,但处于相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长江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张凡分析认为,2月的数值显示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主动增加原材料以扩大生产的欲望不强。
产成品库存为48.3,相比上月略有增长,也是一年多以来的新高。张凡分析,随着未来原材料库存指数与产成品库存指数之间的差距缩小,也就意味着库存的压力从原材料向产成品转移。
此外,3月份从业人员指数为52.9,比上月提高3.0个百分点,高于往年同期均值2.5,显示随着企业新订单量增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呈增长势头。
PPI4月或升破6%
通胀压力和紧缩预期最强的时间窗口可能会在4月份打开。从历史数据看,4月是生产量、从业人员数、采购量、新订单数、原材料库存提速的月份。结合近期的物价走势,郝大明告诉记者,4月CPI整体水平将会与3月相差不大,呈现较温和的稳定状态,然而PPI将会达到非常高的水平。银河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新法预测PPI或冲上6%。
鲁政委预计,考虑到去年同期中短期贷款投放较多,部分去年投放的信贷可能会有部分自然到期,因而,3月下旬信贷可能有所缩量,到4月份可能再度迎来一波放贷小高潮。张新法则表示,信贷至少不会过紧,全年信贷会集中在上半年发放,但郝大明则表示,4月新增信贷量必定会有较大回落。
此外,1季度强劲的经济增长数据将会为启动加息周期和重启人民币升值创造条件。有专家预计央行将可能在4月份开始加息。
警惕后遗症
与过去那些经济周期不同的是,本轮周期具备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经济波动全球性,二是政府投资主导型。
国家信息中心战略发展部部长高辉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分析,从经济动力层面看,目前存在着最主要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表现在民营投资没有带动起来,而国有投资不可能持续,并会逐步衰弱。
其次是财富分配不公拉大差距的矛盾。高辉清说,现在的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反作用是约束消费的增长,老百姓的正常消费被压抑,财富分配不公更多地转向房地产商和公共利益部门。另一方面,高房价导致低成交量,对国内GDP的拉动力量较弱,导致经济的持续能力较差。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研究员张茉楠表示,PMI指数连续几个月反弹到50%以上,表明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目前已遏制住了经济下滑。同时她也提醒,全球的刺激性增长实际上是通过国家风险平抑金融等各部门的风险,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原来的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把风险转移到了政府。政府债务急剧膨胀,后遗症现在已经暴露出来。这一轮的经济复苏不是经济本身内在力量的复苏,而是政府超正常的资金投入作用。
她提醒,现在一方面“铁公基”纷纷上马,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资产泡沫在加大。这两种状态等到外部环境平稳后就会大规模地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