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福建新政:深化改革推动对台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22:32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日,本报记者从福建省府了解到,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

  《意见》囊括了经济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共34项内容。其中,“推动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是今年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福建省发改委人士说。

  在对台合作中,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推进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是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工作和打造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而最引人瞩目的,正是前两者——即厦门与平潭跟台湾合作的对接。实际上,在对台合作层面,两者的思路也不一样。

  厦门:特区扩区

  《意见》显示,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争取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力争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提出将争取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厦门全市。这也是福建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中,首次将厦门特区进行扩区提上了正式议程。

  从行政区划看,厦门全市1573平方公里,下辖六个区,岛内两个区,岛外四个区。目前,厦门经济特区实际上就在厦门岛,面积为131平方公里。

  “因为特区立法权只能在特区,岛外这四个区都不属于特区,所以立法权就管辖不到岛外。”厦门市市长刘赐贵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说。

  “特区设立以来,全市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特区内外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厦门市府办公厅人士对本报说,将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把改革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有利于厦门全市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而对台合作层面,是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实际上,不止刘赐贵一人在为厦门特区扩区呼吁。全国政协委员陈修茂以及多位人大代表亦对此提交了相应的提案。

  “厦门对台的区位优势最明显。而产业的对接最直接、最有空间,厦门已经成为两岸产业对接的重要基地。全国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就拥有三个。”此前,刘赐贵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而陈修茂在提案中称,目前厦门现有的经济特区范围和3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已基本饱和,无法满足台湾产业整体转移的需要。而把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有利于两岸合作交流。

  “现在福建省委省府在研究如何把厦门特区进行扩区的问题,正在跟国务院对接。”福建省发改委人士电话中告诉本报。

  平潭:放权

  对于平潭与台合作来说,走的又是另一个路径。《意见》提出,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

  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目标,平潭将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低碳经济岛。

  而承接上述台湾地区的产业的地点,就选择在海坛岛北部中楼、芦洋、平原,东部流水湾和西南部火烧港区域。

  “现在最关键的,是政策上要有突破。”福建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对本报说。

  按照《意见》的安排,今年将制定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试验。同时,探索建设有利于开发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扶持平潭开放开发的政策措施。

  而最近国家部委、福建省和福州市密集对平潭进行放权,是扶持政策的体现。

  3月末,为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福州市国税局将采取五项措施服务,其中包括下放包括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外国公司船舶运输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证明、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等在内的8项市级管理权限。

  而就在3月5日,福建检验检疫局亦给了实质支持——对台企业,将建议质检总局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对于来平潭投资的大项目,重点扶持新能源开发等产业,福建检验检疫局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就在2月下旬,福建省外经贸厅也下发了通知,将省级外经贸部门权限内的外资项目审批和技术进出口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平潭。

  不过,利好政策尚未出尽。《意见》提出,仍将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推动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港。

  “政策突破了后,地方能做的就是完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企业行业协会来共同开发。图画好了,企业界按照规划来投资。”福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伍长南对本报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