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
中国炼焦工业协会会长黄金干对本报记者说了一句类似绕口令的话,“政府批了就不过剩,政府不批就过剩,你说到底是过剩还是不过剩?”
类似的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位高层也曾经说过,“钢价往上走是过剩,钢价往下走也是过剩,到底怎样才是不过剩?”
这的确是个问题。
自2005年国务院开始第一次专门部署抑制产能过剩以来。这一话题再也没有远离过相关部门宏观调控的案头。至今,“十一五”将过,经过长达五年的治理,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根据去年8月份,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国目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和风险的行业一共有19个,与2005年相比,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行业几乎翻了一番,就连多晶硅和风电设备这些刚起步的行业也被贴上了产能过剩的标签。
2005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称全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8000万吨。此后,淘汰小钢厂的政策文件层出不穷。但是,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中国粗钢产量每年分别增加了6991万吨、7009万吨、7100万吨。到了2008年底,在国家发改委看来,中国钢铁产能过剩规模已经达到了1.6亿吨。在政策作用下,产能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焦炭、水泥、平板玻璃、造纸、有色等行业的产能,在淘汰声中都在大幅提高。
数位相关行业协会人士均表示说,产能淘汰的政策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产能扩张助推器,每一次淘汰标准的提高,都是企业新一轮产能增加的开始。
以钢铁为例,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文规定淘汰全部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2007年淘汰标准提高到300立方米。这一次,这个标准已经是400立方米。
政府部门对钢铁落后产能的界定标准基本是一年上一个台阶,而中国所有的大小钢厂都通过对设备的规模升级,和淘汰底线赛跑。这种产能淘汰的后果是,政策成了擀面杖,钢铁产能这张大饼越擀越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欧阳元和公开质问,400立方米的高炉是不是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这个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中国大约有一半左右的钢材流向基建、建筑等领域,这些领域需要的主要是螺纹钢等简单产品。业内人士认为,300立米—400立米的高炉用来生产螺纹钢等线材是最经济的装置。
但在近五年来的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政府一直采用“唯装置规模论”的一刀切做法。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政府部门出面解释过“产能过剩”的具体定义,以及界定一个行业属于“产能过剩”的相关标准和依据。
相关部门在提到产能过剩的问题时,拿出对比的数据是行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实际消费数量。比如钢铁行业,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那么,那多出的1.6亿吨就成为政府口中的落后产能。
行业内人士对这样的对比并不认同。中国冶金工业经济信息中心陈凌说,如果以生产能力和实际的市场消费相比来界定产能过剩的话,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实现产销完全相抵。
另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出台的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能否真正砍掉那些被列入过剩之列的产能。实际上,早在上月初,工信部就已经开始研究将2010年淘汰目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但是至今一个多月过去了,仍未见任何结果。
地方政府出于对财政、税收、就业等问题的考虑,对关停落后产能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许多小企业尽管在国务院相关部委看来属于早该淘汰之列,但却有可能是地方一个县市的支柱企业。关掉越多的企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损失就越大。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产能过剩与否最终还是要由市场决定,而不能是由政府统计得来。
中国炼焦协会会长黄金干说,那些小钢厂、小焦炉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有市场需求,如果产能真的过剩很厉害,价格下滑,小厂子自己都不行了。“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只需要把好环保和土地关就可以了,不要按照规模搞一刀切,这个工作还是交给市场好”。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