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印经贸——新甲子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22:16  经济观察报

  张斐斐 薛雨西

  60年,既漫长又短暂。

  1950年4月1日,当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决定向东边的邻邦伸出双手,与中国建交之时,他也许并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60年当中,中印关系的发展会经历如此坎坷。

  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起CHINDIA(中国和印度的缩写),当然各自角度也许截然不同。而对于生活在这两个国家,在历经各种是是非非之后,视线已近清晰。4月1日上午,坐在印度大使馆会客厅里,印度大使苏杰生说道,为什么要纠结那些政治问题与价值判断?搁置争议,发展经贸,再促关系已成为两国共识。

  从1959年区区2506万美元的双边贸易到今年预计6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业已跃居中国十大贸易国之列。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和出口拉动的国民经济结构,而印度则靠技术驱动,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和内需拉动的国民经济结构。而现在中国力图扩大服务业,印度欲重振制造业,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是任何国家替代不了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华碧云说。

  逆差之惑

  但是,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可能成为旧争议的反映与新问题的来源。

  2000年至2003年,印度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一直处于顺差,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较大的逆差。从2006年的41.2亿美元,跃升到2009年近160亿美元,“贸易逆差比印度整体对中国的出口都还要大,请理解这样的一组数据传回到印度时在国内产生的忧虑情绪。”苏杰生这样说道。

  “事实上,两边的出口都保持增长,但是中国的增长更大一些,”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孙士海对本报说,“特别是在中国的制造业价格低廉、制成品的出口大幅增加的情况之下,逆差开始出现。而随着近几年,印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工程承包也带动了机电设备的出口。”

  当逆差成为了印度人衡量“贸易公平”的准绳时,“市场准入”问题则成为了印度人申诉投资关系不对等的利剑。

  在印度的产业结构当中,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建设一直是其一大软肋,这种情况导致了现在印度国内硬件条件的落后。雄心勃勃的印度政府将基础设施的改进作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并将在第12个五年计划当中投入1万亿美元。由于报价较低,中国企业获得了大量的机会。而IT业与制药业一直是印度较为发达的产业,但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不能让印度人满意。

  正是由于中印企业进入彼此市场的节奏不同,使得双方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

  两难

  在由中国网主办的2010年中印发展论坛上,印度驻中国大使馆经济与商务处一秘高志远表示,很多印度IT公司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在获得平等市场机会方面也存忧虑。

  作为两个超级的IT业大国,虽然中国硬件较强,而印度更注重软件,但关于两国IT产业界之间的纷争与合作从来不缺少事实的注脚。

  作为印度三大IT公司之一,直到2005年,WIPRO公司才进入中国市场,去年6月在成都建立起交付中心。该公司项目经理宋建平对本报表示,考虑到中国的市场与人才优势,WIPRO正在考虑将其研发业务向中国地区进行转移,但他同时也承认,目前中心主要的业务还是来自欧美等地,中国本地的业务只占少部分。

  “印度三大IT企业这些年在软件、外包等领域和中国有合作,由于市场已经比较饱和,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核心领域;再加上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目前对于中国企业竞争压力还不大。”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副会长龚晓峰这样说道。

  与印度企业一样着急的,还有在印有工程承包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从2009年10月31日起,印度开始执行新的签证制度。规定要求,要想获得工作签证的外国熟练劳工,必须提交身份文件证明他们的技能服务是在印度国内无法找到的。分析认为,这更加提高了得到工作签证的难度。

  据印度官方的统计,目前在印度工程项目工作的中国工人大约为2.5万人,其中只有1800人选择申请在印度继续工作,这导致部分中国企业被迫拖延电力项目的进度,影响大概涉及12个电力项目,涉及产能达8千万千瓦。

  据了解,之前,由于申请工作签证程序复杂,部分中国会司存在着利用商务签证赴印工作的情况,还有些人为了节约成本,超期逗留,影响了签证形势。

  印度驻华使馆称,考虑到中国企业运作的特殊性,已经对中国的项目提供了宽松的条件,现在一个项目允许有40名中国员工或全体工作人员的1%。但中国驻印度前大使周刚认为,这距离可以接受的人数范围还相差较大。

  商与信

  签证制度改革的背后,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成功开拓印度市场,较低的报价水平赢得了大量的定单。目前中国已经为印度新增发电量中的约25%提供设备。

  “去年以来,中国公司进入印度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了高峰期,众多基建公司,特别电气建设企业进入印度,2009年,中国公司在印度的工程承包合同金额达到313亿美元,完成141亿美元。”有商务部人士对本报表示。

  对于中国电力企业在印度迅速占据市场份额,一些印度国家安全官员日前提出,印度需要增强自给自足的能力,而从中国进口的技术,会被派上可能损害印度国家利益。

  印度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出台措施,对于中国投资的领域、地点、项目进行严格的选择与规定。

  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相关电力建设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完全谈不上安全威胁。

  江海证券分析师徐圣钧认为,印度正试图转向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投资基础设施,进行经济机构转型,发展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印度制造业的产能如果进一步,中印在全球制造业以及贸易领域的竞争难以避免。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经贸关系想要在下一个60年当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增强互信,才可以走得更远。”周刚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