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碳交易“梦想照进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20:23  中国联合商报

  ■CUNB 记者 孙先锋

  梦想与现实还相距甚远——这也许就是对当前全球碳交易机制的真实写照吧!

  按《京都议定书》确定:到2012年,发达国家要在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础上承担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减排指标。经过全球碳减排实行总量控制下的份额分配,由此,派生出三个碳减排合作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CDM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S)。

  JI是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下称“ERU”)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CDM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下称“CER”),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

  而适用于发达国家间的ETS机制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模式,即:环境管理者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向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发达国家分配“分配数量单位”(AAU=1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在承诺期中某国家的排放量低于该分配数量,则剩余的AAU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有偿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反之,则必须到市场上购买超额的AAU,否则会被重罚。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却忽视了利益背后的人性弱点。

  事实上,这种交易机制的确立,就带有天生的乌托邦式情结,它的前提是在理想状态下,按责任与义务各国自愿承担相应的减排指标,但这也为之后的各种争议埋下了隐患。

  然而,正当各国打着如意算盘并在碳排放额度激烈争吵时,各国金融家、投机商、贸易商和“低碳”经济下的各种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拥有者和生产者们则积极策划如何从未来的“气候经济”中分食更多的利益。

  碳排放量交易市场作为低碳经济的最高端。欧美等国凭借在政治、金融、法律和信息化领域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布局建立碳交易所,制定游戏规则。可见,利益的诱惑力还是要远大于责任和义务。

  投机资本的涌入,利益的攫取与瓜分,天生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新的商业投机游戏的开始,分歧与争议将会一直伴随其中。

  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却把分歧与争议演绎到了极致。人们纳闷的是,一场总结两年详尽谈判、并以此前十多年多次谈判为基础的大会,怎么会分崩离析,陷入如此的混乱?就好像与会者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在最基本的问题上都缺乏共识。这些与会者究竟是不是去谈判有约束力的减排限制的?似乎没有人知道答案。

  事实上,只有那些想要破坏新的气候协定的人,才会欢呼国外媒体此前透露的消息:按照“清洁发展机制”(CDM)向中国风力发电场提供的补贴已被暂停,因为有关方面担忧申请过程受到操纵。

  国外的碳排放指标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被自由转让,而且被转化成炙手可热的金融产品,弥补了传统融资方式的不足。坐拥世界最大CDM指标的中国,碳交易却还停留在“农贸市场”的阶段,大量的碳指标或是“地板价”出售,或是根本卖不出去。然而当中国试图改变这种“贱卖”状况时,却受到百般阻挠。

  按照CDM机制,联合国(UN)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授予碳信用额。当这些信用额出售给富国时,买方能将它们计入自己的《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这一过程的本意是一箭双雕:既减少排放,又把资金与技术转移给穷国,但这从来就不太可能奏效。

  由此可见,这种交易机制本来或者现在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式梦想而已。

  也正如国外媒体评论所说,CDM在操作上继承了联合国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风,因此规模较小的项目难以获得核准。但相对该机制拒绝了什么项目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接受了什么项目。“额外性”(additionality)标准的本意,是剔除没有CDM资金也会实施的项目。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不仅根本无从证实,而且是弄虚作假的理想对象。

  不过,尽管CDM机制有这样明显的缺陷,但这些缺陷只能说明:建立一个管用的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变得更重要了。

  眼下,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全球已经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存量是推动因素。集体行动至关重要。搭便车的问题显而易见,必须得到应对。但最大限度式的解决之道,在于达到各方认可的对温室气体排放施加限制的全球协定,与之来完善当前碳交易体系,或重建全球性碳交易体系。

  这将是一个特别难以实现的目标。

  即便意愿存在,实施限制也会成为问题,京都议定书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如果最大限度式的方案能够在今年12月的墨西哥会议前及时恢复生机,那也不错;不过关键在于,不能让这一点企盼成为取得进展的先决条件。不管怎样,人类的未来,需要我们的是更大的务实与灵活态度。

  梦想照进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步之遥。在气候变化上国际社会更要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各国政府可根据国情,出台国内相关的税收政策或法规支持。只要排放者能够利用全球交易机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动机,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削减排放。这将一方面最小化富国的成本,另一方面保障向排放量较小国家的资金与技术转移。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没有产生接近理想的机制,但今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首轮气候大会已迫在眉睫,我们最好把自己的期盼锁定在一些不尽完善、但有可能实现的事上。为了避免过之而又犹不及的局面,我们应当专注于管用的机制,而不是已经出现的败笔。

  毕竟,梦想是要靠现实中的一步步去努力而实现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