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的餐具谁“做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20:23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李帅 北京报道

  我的餐具到底谁来做主?

   不久前,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将北京著名的两家餐馆“老边饺子”和“东来顺涮羊肉”告上法庭,原因是其使用伪劣餐盒。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餐盒再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关于“餐具安全”的问题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观望案件结果的同时,也在期盼着有效杜绝劣质餐具问题的相关法规出台。

  “四分钱”背后的隐患

  日前,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对北京市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北京获得一次性餐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逾八成,但目前市面上一次性餐盒的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更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利益驱使,北京大多数餐馆给顾客免费打包所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盒都属于伪劣餐盒。这些塑料餐盒价格低廉,每支造价仅四分钱,主要使用了废塑料、工业碳酸钙、滑石粉、工业石蜡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有的企业为了掩盖废塑料杂质,还加入荧光增白剂及有毒材料,而现在原材料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可以称作是一个微型的毒品加工厂。”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现在在市场上销售的是国家规定的降解餐盒,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餐盒符合安全标准,但是利润太低,售价也高,一些小餐馆不愿意买,所以经销商的兴趣都不大。

  那么,有毒的一次性餐具和安全的一次性餐具利润相差多大呢?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卖一箱正常的一次性饭盒,他们能赚5-8元钱,而卖一箱有问题的一次性泡沫饭盒,可以赚到20-30元,利润是5-6倍。所以,对经销商来讲,不卖问题餐具都赚不到大钱。

  被“已消毒”

  同样出现信任危机的还有一次性筷子。

  北京朝阳区一家小面馆老板向记者透露,许多农贸批发市场都有一次性餐具用品店,木质一次性筷子被装进一个个白色塑料袋里,没有任何包装,更谈不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果随手拿起一双筷子会发现有明显的异味儿。

  随后,记者来到一家餐具用品批发商店,当记者问及是否卖一次性筷子时,店主指着门口的一些白色袋子说,“那里面就是,自己挑吧。”记者拿起一双外面套着一层白色塑料包装的筷子仔细看了一下,上面注有“已消毒”字样,筷子表面较为光滑,后端连在一起。 “6分钱1双,要得多能给你便宜点。”据店主介绍,这种筷子的包装上因为标有“已消毒”,所以价格比较贵。“不过,到底有没有消毒谁也不知道。要不你就买那种,有包装,价钱还不贵,3分钱。现在要那种筷子的最多。”店主又打开另一个白色袋子向记者推荐。只见袋内的筷子被分装在一个个小塑料包装袋里,袋上标有“高温消毒自动包装”字样。

  经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筷子主要是木质的和竹质的。木质筷子分大杨木、小杨木和桦木三种,大杨木筷子筷身稍长,平均售价在2分钱/双;小杨木筷子平均售价在1分钱/双;桦木筷子平均售价为1.5分/双。有包装但无厂名、生产日期的竹质筷子则是3-6分钱/双。

  有些知情人透露,那些所谓的“高温消毒”其实就是把回收来的垃圾筷子放到大锅里或上双氧水,打上各种牌子的商标,然后这些经过处理的一次性垃圾筷子就放到了餐桌上。有时因为产品供不应求,有些一次性筷子没有干就进入市场,并被卖给餐馆,如果没有用完发霉了,餐馆再退回来,最后再退回厂家。对于被经销商退回的筷子,厂家根本不舍得扔,用漂白粉和双氧水清洗,晒干后又卖给经销商,第二次进入到消费者的手中。

  “一次性消毒餐具”登堂入室

  商家也并非没有意识到“餐具安全”的愈演愈烈。于是,“一次性消毒餐具”堂而皇之的登上众多餐馆的大堂。

  然而,正如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没有免费的消毒餐具。

  据记者了解,目前,餐馆一次性消毒餐具每套收费一元,而进价在0.4元至0.6元不等。

  简单算一笔账:就拿餐饮店6名洗碗工人计算,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其中包括清洗菜盘和餐具,而每月清洗的水费和消毒的电费至少在2000元以上。如果使用一次性餐具,餐馆辞退三名洗餐具的工人,每月至少可省下四五千元。

  如果按每套餐具0.5元进货计算,每套餐具餐馆还能从顾客身上赚取0.5元,如果每天有200人就餐,那么,每天从餐具上就能赚100元,每月可赚3000元,这样算来,另外三名洗碗工人的工资也有了着落。所以多数餐馆宁愿使用一次性消毒餐具。

  “模糊地带”亟需清晰

  如此看来,顾客别无选择,如果不使用免费的劣质卫生筷,就必须“花钱买餐具”,而那些为避免浪费,吃不完的菜需要打包回家时,又该怎么办呢?一半以上的不合格产品,让消费者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早日破解的期待。

  事实上,《食品安全法》去年就开始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法》是否能够管理劣质餐具的问题呢?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道理上来说,食品的安全不仅与食品本身有关,而且也与它的容器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食品安全法》首先考虑是管食品的安全,而我们的餐盒,如果仅仅从概念上来说,它不属于食品。在整个监管的体制流程上,恰好在这一块儿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带,甚至是被遗忘的一个角落。”

  记者查看了《食品安全法》,在第二十七条第五款尽管讲到了餐具,但遗憾的是没有把一次性包装用品餐具真正纳入它监管链条之中。期待关于“餐具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细化,让更有力的监管为“餐具安全”把关,让消费者“食得放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