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碳经济谋变 节能环保规划或年内推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20:21  中国联合商报

  ■CUBN实习记者 张焱 北京报道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低碳经济进入公众的视野。各国如何切实履行在会上的承诺,快速走向低碳经济的高速路,便成为考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成果的“试金石”。

  备战2012年减排关口

  2012年或将成为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中国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关口。

  对于2012年以后的减排义务,联合国已于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终极将美国纳入到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未来新协议的谈判进程之中。

  “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需履行可丈量、可讲演、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未来的谈判将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设定详细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等。

  2012年以后各国的减排指标具有不确定性,但节能减排会是一个不变的趋势,企业越是积极的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便越有可能取得先机,业内人士指出。

  据有关数据,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节能20%,减排10%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的投资额上升121%。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近期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透露,“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明确确定,下一步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争取出台环保系统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要认识到中国减排问题的严重性,2012年后中国极有可能会被限定明确的减排指标,业内资深环保专家指出。

  整体公民的节能意识对构筑和谐社会有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不论节能减排是否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其对建造节能型工业体系,提高节能意识,构筑和谐作用,具有巨大的意义。”

  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又使低碳经济走入人们的视野。

  事实上,“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悄然整装待发。

  2009年11月,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如果确定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那么这样的指标分配就与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一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认为。

  这种约束性指标的确定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分析人士指出。

  中国的GDP碳强度指标计算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以前的能源强度指标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

   政府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来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林伯强指出。

  按照“十一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处理方式,“十二五”规划可能把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不能将节能的企望放在改变产业结构上,但今后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能源强度指标,林伯强认为。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节能环保规划箭在弦

  在3月25日举行的第三届环境投资大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表示,今年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有望出台。

  本报记者获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目前已经开始进入部委征求意见阶段,并列入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内容。

  王玉庆透露,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采用一些税费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日前表示,未来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3%以上,“十二五”末将达到2万亿以上,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王玉庆预计。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即将实施意义重大,节能减排将使企业在节能减排中法制化和程序化,极大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安邦分析师指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