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书施政”的渊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10:57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散木

  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

  大凡古代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入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同时,为官者通过读书提升了自我的品格,高远者更会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所谓“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造就、成就了官员,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官员的读书是持续性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雪泥鸿爪。

  如果要追寻一下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的解诠:即一、这是官员日常行为方式和士大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古代官员的选拔,依靠的是入仕制度,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没有若干年寒窗下读书经历的人、没有对儒家学问有一定造诣的人,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这样一来,习惯使然,但凡有一点读书的天赋,后天又长期熏染于人文知识的气氛和训练,也就养成了他们阅读的习惯,入仕以后也往往离不开书册。在官场,天下太平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则考量官员的标准,不仅要看其政绩,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下,后者是前者的铺垫和补充,很难想象一个有较好政绩的官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谓家国同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读书无以养成符合朝廷对官员素质要求的条件。

  二、也是古代制度设计和保障的要求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要求。中国古代社会在上三代时还是一个世袭血亲的时代,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等级制社会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地提升,讲求偃武修文、附庸风雅(如“周文”和“周礼”)成为制度文明的内容,经过秦始皇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度,朝廷对官员条件的要求有了相对进步性和公平性,德行才学成为其中的标准,以至“唯才是举”、“唯学是举”,到了隋唐,遂成为公开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这种考试制度主要是考察应试者对人文经典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此后不读书者(不好读书者)不能为官成为定例。不过,虽说好读书不尽然是好官,但劣官则一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此也无它,此类官员的主要兴致不在读书,而是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在他们的文化消费品中,书籍肯定是居于酒色之下的。

  三、时代气息和风气所向的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以节奏缓慢著称,不过,仔细考察的话,历史上也时不时形成某种“读书热”的现象,善于自觉反省的官员尤其如此,乃至形成风气,是之谓“时代意识”和“自我角色认同”,在历史上的转型时期,更是屡见不鲜。这也就是说:古代官员执政,官场的规则和潜规则之外,还依靠于汲取“间接经验”的阅读来提供自己给予智力资源和支持。

  《北京日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