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唤醒清明文化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9:44  中国广播网

  

唤醒清明文化的记忆

  致读者

  伴随着江南四月明媚的春光,《文化周刊》今天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一个民族最深处的创新能力和不断的想象力、勇气,最终来自文化的勃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这为我们办好《文化周刊》增添了十足的底气。

  在本报60多年的办报历程中,所开设的文化类版面一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我们创办文化周刊,就是对过去的一些版面进行全新的整合和定位,开设了《文化时空》、《井冈山》、《悦读》和《时评·网事》四个版面,并集中在每周五与广大读者见面。其中:

  《文化时空》——对热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井冈山》——刊登清新隽永的诗歌、散文及新闻性与文学性俱佳的报告文学;

  《悦读》——在快乐中提高读书的兴趣;

  《时评·网事》——弘扬正义,针砭时弊,架起与网络的桥梁。

  《文化周刊》离不开您的支持与厚爱,热诚期待着您的参与。我们将殚精竭虑,致力为您献上每周一次的文化新篇。——《文化周刊》

  这个春天,我们去亲近先贤

  3月30日,春雨绵绵。万载县里泉村后山的竹林深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墓园,鲜花围簇,翠竹挺劲。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伴着童声的稚嫩吟诵,来自南昌、宜春、万载的诗人、作家在雨中肃穆,一边听着谢灵运的作品《登池上楼》,一边忆起诗人一生的诗书才情。“公虽去矣,而翰墨点点,诗行历历;可谓笔底走龙蛇,毫端生风雷,开一代之新风,垂万世之经典……”诗人们作诵的《祭谢灵运文》在墓园萦绕,鲜花亦浸满人们的崇仰之情,代表大家的心和谢公作伴。

  与此同时,铅山的辛弃疾墓、庐山区十里铺周敦颐墓、临川汤显祖墓、乐平洪迈墓、修水黄庭坚墓、吉安青原区文天祥墓、萍乡文廷式墓、新余卢肇墓……清明时节,全省各地的先贤墓前都有诗人、作家前来献花、诵诗,他们怀着一种庄重景仰的心情,去缅怀先贤,省思自身。

  这是由省作协、省诗词学会、省民间文学学会发起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缅怀文化先贤”——2010年江西诗人清明祭扫历史文化名人墓园活动。这一活动,既是江西谷雨诗会的延伸,亦是响应中央文明办发起的在2010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号召,引导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清明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唤醒人们对清明文化的全面记忆。

  慎终追远省思前行

  在庐山景寅山陈寅恪先生的墓前,大学教师黄文瑞感慨万千:“站在这里,总觉得离先生很近,近到仿佛能触摸到先生的衣角,真切地感受到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铮铮风骨,也每每让我反思自己在做学问时、在教学中会不会人云亦云,能不能坚持独立思考。”每年清明前后,黄文瑞总要来陈先生的墓前站上一会,用他的话说是“能从这里汲取力量,抵抗着被世俗侵蚀的清醒”。

  省社科院研究员、江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胡迎建也有同感。因为工作关系,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每到一处,必会寻访当地名人墓以及文化遗存。他的感受是,置身于先贤墓前,追思、敬慕先贤们的文化风骨和道德风范,能从中汲取力量,形成自己做学问的思路,增强工作的动力。因此,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他认为此次活动可以加强江西文化人对文化先贤、对江西文化的认同感,可以更好地继承江西文化的遗产。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清明”。而祭扫先贤,用省文联主席刘华的话说,就是要告诉后代如何以先贤为榜样,如何做人。“诗人/让我们相约清明/去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扫墓吧”、“探访那些逝去的名字/就是探访我们自己活着的灵魂”。诗人的话语真切地告诉我们,清明除了扫墓、祭祀、寒食、踏青,最重要的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而这也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

  “祭扫先贤,亲近先贤,会让人变得更高贵!”一个冬日,离莫斯科300多公里的托尔斯泰墓园,中国作家代表团在凛冽的寒风中前往拜祭托翁,意外地遇到了三对新人,驱车数百公里来向托翁献花是他们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让代表团的团员们感慨万千。“发起祭扫历史文化名人墓园的活动,就是希望引领社会风气,形成一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的氛围,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愿先贤从此不再寂寞

  没有想到,这次主题活动,让上饶市作协秘书长石红许唏嘘不已:“那儿就只剩下一抔黄土了。这么一位南宋著名诗人,作品为后人所传诵,而他长眠之处连一点标记都没有,太让人伤感了。”上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文化先贤的墓葬遍布各县区。筹办此次活动时,上饶市文联听说南宋诗人徐元杰的墓破败不堪,他们几经辗转找到位于信州区北门沽塘村的徐元杰墓,发现现场已不是“破败”所能形容——那里几乎看不出有墓地的痕迹!想到一代文人尸骨寂寞地陈于地下,石红许和他的同事们辛酸不已,他们当即决定今年的清明活动就祭扫徐元杰墓。信州区文联和信州区作协出资打造了墓碑。3月30日,上饶诗人们来到徐元杰墓前,重新立碑,并吟诵了他的著名诗篇《湖上》。石红许说:“我们不想以后缅怀先贤时无‘凭’可吊!”

  像徐元杰墓这种状况的先贤墓园和文化遗存在我省还有很多。曾有传闻,说金溪陆九渊墓里有金子打造的头颅,于是多少年来挖墓者络绎不绝,以致这位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墓地常年是一个大洞;本报近期亦报道过“见证文化型大家族家世家风和人文精神”的修水陈家大屋因年久失修,“随时有大面积垮塌的危险”;更有甚者,是位于新建西山附近的陈家大屋主人陈宝箴墓,从上世纪90年代的墓碑丢失、墓园狼藉,发展到现在的与猪圈为邻,陈宝箴生前所造为妻守墓的崝庐更是片瓦无存。亲眼目睹此惨状的胡迎建为此多次呼吁:“这些墓地和文化遗存不仅仅是石头和砖房,更是文化符号和传承载体,见证着这些文化先贤的风骨和品格。保护它们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对此开始重视起来,杨万里墓、文天祥墓、周敦颐墓都得到很好的修缮。

  亲近先贤,这些,仅仅是开端,我们或许做得还不够。只是希望,年年清明,长眠在江西大地上的文化先贤不再寂寞。本报记者李滇敏罗翠兰

  

唤醒清明文化的记忆

  3月30日,诗人冒雨为谢灵运墓献花祭扫。熊丹玮摄

  

唤醒清明文化的记忆

  上饶女诗人年年都来祭扫辛弃疾墓。白鹇摄

  清明文化大家谈

  清明节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它的文化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它融合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即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的来源和文化内涵并不雷同。寒食,起源于远古取火用火的礼俗,介子推的故事使它得到了加强;清明,是基于古代天文研究的成果,同时又与气候、物候的研究有了交叉;上巳,其起源是远古的信仰民俗,却在演化中被丰富成为了娱乐民俗。

  从中国的文学遗存来看,我国唐宋时期就有着大量的关于清明“出火”的诗词,也就是寒食,而唐宋的这一习俗又是取法于周代的。真正能够与清明“出游”联系起来的,是古代用干支纪日时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这个远古用洗浴来“祓除不祥”的“修禊”的日子,到春秋时就演变成了水边休息娱乐的日子。随着习俗的流传,“上巳”的日子被大致固定在了夏历暮春之初的三月三。后来三月三又与清明、寒食混合起来,这三个节日经过流传汇合为今天的清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刘德谦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与其他节日不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既有悲伤,又有欢乐;既是祭祀节日,又是娱乐节日。从哲学上考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从文化内涵分析,它体现了中华道家阴阳文化,追求的是阴阳和谐。其表现是从阴到阳,从死到生,从悲到欢,通过这样一个节日过程,让人们感受生与死的庄重,人世间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宝贵。在节日文化内涵上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首先,清明节是祭祀日,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家户户上祖坟的传统习俗。这是从周代出现郊祭开始的,人们在清明时节要祭奠死去的亲人,祭祖不忘祖,继承先人的血脉,缅怀先人业绩,感谢先人的恩惠。

  清明还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是一年之中万物最具生机的时节。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后,很自然就转向家庭团聚、享受春光和娱乐活动。在转化过程中,由于有对先人的祭奠、悲伤情绪的压抑与凝聚,活着的人更加感悟到生命的重要、生活的美好。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李建平

  清明文化应是对“生命之源、立命之道”的一种追思。建议“清明”活动以静态活动为主,培养起民众在清明时形成一个“自省”的惯例,可约定在清明(4月4日至6日的某一时刻)沉静下来,不发出任何声响,“自省”2分钟。这时每个人都可以去追忆先人,也可以自省其身,释放被压抑了的情感,让心灵得到松弛和净化。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在清明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文化人在祭扫、踏青等活动的同时,应有一种人文情怀、文化情结,可以撰写对联或祭文、游记、诗歌、诗词,纪事议论,抒发对先贤先哲的怀念之情、崇仰之情。在写作中,可穿越时空隧道,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感。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江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胡迎建

  于绵绵春雨中祭谒谢灵运墓,我更能体会到先贤诗中的山水精神与风骨。如果后来者如我们,不更加热爱与保护自然,我们将只能从遥远的诗歌里读到好山好水好树木,而不是真真切切地拥有曾经激发过古代诗人写作灵感的美好自然。所以清明不仅是祭扫,更有踏青,清明不仅具有文化意义,它同时亦有着生态的警示意义。

  ——作家王晓莉(罗翠兰整理)

  

唤醒清明文化的记忆

  清明祭祀:别忘了先贤英烈

  清明节来临之际,遍布着家国的祭祀。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不禁怀想起无数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先烈,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先贤,尤其是给予我们血肉之躯的先人。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人们认知传统文化内涵和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操,各地策划并开展了如“亲近先贤,缅怀先烈”、“我们的节日·缅怀文化先贤”等清明祭奠活动,这其实都是在提醒人们——清明祭祀:别忘了先贤英烈。

  以缅怀文化先贤为例,江西祭扫陶渊明、谢灵运、汤显祖、文天祥、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洪迈、卢肇等历史文化名人墓园活动——在“慎终追远”的时间里,坦明心迹,重温文化先贤们未完成的理想;以人为本,谋求幸福,重申生者未尽的使命,凝聚前行的力量。换言之,对文化先贤最好的纪念,不仅在于秉持他们一贯的理想,也不仅仅在于用更华美的辞章复述理想,而在于宣告正确的方向感,因为它指引着文化整体不断繁荣和进步的出路——重温理想,重申方向,这是比赞美更有力的敬拜。

  千百年来先贤们胸怀幽兰,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文明和谐奠定了基础。而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安全,哪有和谐?其实,先贤英烈开创的“路”,由历史、现在和未来构成,由连续不断的选择进行矫正,由个人的幸福与否加以见证,由文化的不断创新得以体现……往昔岁月,已有先贤英烈为之贡献生命,也必将有更多人沿路而上,巩固前程。清明到来之际,我们祭祀亲友的同时,怎能忘了缅怀这些先贤英烈?

  与此同时,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从时序上说,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春耕春种从此开始,标志着一年的耕作序幕重启。当此清明之时,感受万物生长的起始轮回、感恩生命孕育的泽惠四方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另外,清明的扫墓,把人们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清明的踏青,使人们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人们与中华民族古老的重视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直接联系起来。清明节就是在人们缅怀先贤的过程中学习“感恩”,又是在人们踏青出游中感念新春的气象、感念新的生命。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今天,我们祭奠先贤英烈,不仅要传承其精华,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有生命力的元素,以更文明、更环保、更低碳、更和谐、更安全的方式来追怀先贤英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