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正视金融业潜在风险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4:55  金融时报

  社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危机成因与责任,始终是有关监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反思的重点,各种分析论述不绝于耳。近日,美国人约翰·卡西迪撰写了题为《贝尔斯登危机两周年祭》的文章,针对危机的成因和教训,向人们展示了一些看似浅显但实际上又经常被忽略的道理。其观点鲜明、叙说生动、剖析深刻,读来发人深省。

  “杠杆是毒药”,过高的杠杆率使得贝尔斯登在市场逆转时,失去了资本以及愿意向其提供贷款的机构支持;“嘎嘎叫的是鸭子”,有资金借贷行为的都是银行,监管机构应该全面监管起来;“市场并非总是有效”,不能总寄希望于市场自我复活的神奇能力;“大银行就像核电站”,提供着有价值的服务,但偶尔也会崩盘,并对其他经济领域造成破坏……

  卡西迪的文章揭示了酿成金融危机的一些内在逻辑性的原因,如金融业扩张的内在冲动、金融监管的缺失等,警示人们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现代金融业运行中的潜在风险,以及在失控情况下可能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能过分相信金融机构的自律以及市场机制自我纠正能力等。文章中的观点很值得我们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阅读和思考,以期真正从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汲取到代价高昂的教训。

  深刻剖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始终绕不开金融机构自身的诚信道德缺失以及相关金融监管的真空和失效。高杠杆率、跨界操作、华而不实的数学模型,文章作者列举了危机爆发时金融市场上的乱象,指出其背后隐藏着的实质:不创造财富的寻租、不负责任的扩张模式。可以说,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业在自身经营发展中的道德风险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而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和市场监管,则为风险的累聚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市场与监管失效,最终形成金融危机并引发经济衰退,社会与政府为了维持经济金融稳定而不得不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金融业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作为融通资金的特殊行业,在寻求商业利益和市场扩张的经营发展中,必须对自身的职能地位和社会责任保持清醒认识。正如卡西迪在文章中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不仅银行家所创造的部分利润要依赖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他们用来冒险的许多资金也是属于他人的。”“金融企业所赚的一部分钱,是由从其它群体转来的经济租金构成的”,而寻租并不创造财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着有价值的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负外部性风险:“它们偶尔也会崩盘,对其它经济领域造成破坏,并迫使政府拿出巨额纳税人的资金收拾残局。”这些警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二,就是要切实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监管理念亟须变化。首先,金融监管需要全面的系统性监管,也需要更多强化的功能监管,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其次,金融监管要审慎,要从金融机构业务末梢、金融产品上出现的小问题抓起,以防从个别向普遍演变,形成大范围的风险隐患,使监管更具前瞻性和有效性。此外,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也尤为必要。在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监管从来就不能说完美无缺。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关键是要实现监管可控下的创新。要结合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增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的渠道增加,金融系统效率整体提高,安全性也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事实上,中国能够比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的金融改革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康,实现了质的飞跃。要深刻反思危机成因并汲取教训,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个完整、健康、可持续的金融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