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找回黄山之魂:“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胎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3:51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小林

   “到2015年,黄山的服务业增加值要占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出任安徽省黄山市市长不久,宋国权在紧锣密鼓地部署着黄山的下一步战略发展规划。

   宋国权来黄山之前任安徽巢湖市市长,从一个工农业并举的皖江城市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这显然是一个挑战,但宋似乎已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

   在他看来,黄山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在区域发展中着力打造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在特色定位上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城市。同时,黄山市正在全力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

   “大黄山、大旅游”

   《21世纪》:从巢湖到黄山,您的执政思路是否有大的变化,因为两个地区经济、社会情况并不相同。

   宋国权:我们在执政理念与思路上,都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各市的市情不同,必然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巢湖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加速迈进的阶段,这也是目前中西部很多地区共同所处的阶段。但黄山和其它地区不同,这个城市以“山”而名、以“文”著名、以“旅”扬名,妙绝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

   因此,必须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

   《21世纪》:黄山一直靠旅游发展起来,接下来,会有什么新的战略发展规划呢?

   宋国权:我刚才说了黄山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黄山必须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这也就突破了单纯的旅游概念,或者说这是一个“大旅游”的概念。

   我们将着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节庆赛事、商务会议六大业态,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我们特别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将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并发掘佛文化、道教、红色、海派文化资源。同时,抓住黄山口岸对外国籍飞机开放的优势,抓住三条高铁加快建设的机遇,加快会展和商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商务旅游发展。

   《21世纪》:安徽方面目前成立了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个示范区主要目的何在?

   宋国权: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概念发端于2009年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所在。

   我理解,这个示范区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内核作用,以此丰富和提升黄山旅游的业态、品位和内涵;要求充分发挥黄山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构建大黄山、大旅游格局;要求充分发挥示范区在创新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大胆探索旅游经济转型、旅游业态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与毗邻的宣城、池州等城市一起做好品牌共铸、资源整合、发展互动的文章,共同打造安徽的世界级旅游胜地。

   经营城市与民生之善

   《21世纪》:在发展旅游业上,黄山还有哪些不足?你刚才也讲到游客来了,就要想办法留住,如何留?

   宋国权:我多次用“古徽新韵、大美黄山”来介绍黄山,因为我确实感觉到黄山美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间,美在粉墙黛瓦、田园村落里,美在古朴民风、天地人和中,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但当前黄山旅游又确实存在“留人”不够、消费链不长的问题,应有的辐射力、带动力还远未发挥,因此我认为黄山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在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游客步子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甚至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学习、置业经商。

   我们正在修编黄山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立了由屯溪、新城、岩寺三大组团构成市中心城区的基本框架,凸显了市域南部城镇群的重要地位,提出了2015年、2030年分别建成51万、85万人口城市的目标。在规划的引领下,我们将全速推进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在着力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快城镇群、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今年我们计划完成城镇投资200亿元,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

   《21世纪》:经营城市了之后,房价等可能会上涨,如何保障本地居民居者有其屋,这似乎是个难题,如威尼斯,本地居民因为房、物价太贵离开这个小城。

   宋国权:你问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首先,黄山市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城市。这种潜力和价值,体现在大交通改善后日益凸显的后发优势和比价效应上。其次,黄山市又是一个典型的山区,80%的土地是山场,70%的人口在农村,城乡统筹的任务十分繁重。

   因此,我们始终把改善民计民生作为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来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来抓。特别是在城市的改造、扩建中,优先规划和建设廉租房工程,去年我们就组织实施了总投资4亿元的廉租房建设工程,当年完成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7.3倍。我们城市经营得越好,我们的市民得到的实惠就会越多。

   《21世纪》:在经营城市的背后,黄山还在打造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基础何在?

   宋国权:从区位上看,黄山地处长三角经济区腹地,自古就是皖浙赣“三省通衢”,伴随高速公路网的完善,特别是黄山口岸的扩大开放,黄杭、京福和皖赣三条高速铁路的即将开工建设,黄山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正日益凸显,已经站在了扩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位置。

   从战略上看,黄山市确立了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正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大力推进以旅游、文化、园区、城镇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从基础上看,黄山与周边城市山水相依、文脉相承、发展互动、产业互补,特别是在旅游经济上,黄山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年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2100万人次。

   打造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是黄山立足自身实际、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密切了周边城市与黄山的分工与协作,应该说合作大于竞争,互补推动共赢。

   “谈工色变”是不科学的

   《21世纪》:工业立市几乎是所有城市必须要走的道路,黄山不走工业立市?

   宋国权:首先,我反对旅游区不宜发展工业的观点,这种“谈工色变”的态度是不科学的。其次,我同样强调坚持把工业作为培育财源、增强实力的关键来抓,特别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统筹发展现代农业。也就是说,黄山不可能摒弃工业,还是立足自身实际,来研究工业发展的类型、结构、特色问题,说白了就是发展什么工业的问题。

   应该说,生产性服务业、旅游商品开发、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新技术类、生态环保型等等都是黄山工业的发展重点。现在黄山共有八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有一个是省级的。所以,我对黄山工业经济的发展持审慎、积极的态度,我同样看好黄山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21世纪》:对发展工业审慎的态度是不是因为担心污染?

   宋国权:对。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黄山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提出要保护生态,决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始终在重视、一直在努力。必须对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

   目前,我们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保护优先、永续利用,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城乡统筹、整体推进”的原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1世纪》:黄山处于新安江上游,那黄山限制工业发展,保护了环境,而同时,其他地区都在发展工业,黄山作出了巨大贡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宋国权:确实,一方面上游地区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上游地区为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限制了众多项目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目前,有关部委正在新安江流域推动全国首个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上、下游地区要主动换位思考,照顾彼此关切。政策吻合了,彼此默契了,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除了资金的补偿以外,推动生态产业向新安江上游转移和集聚,也是建立这一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21世纪》:那除了发展生态工业,黄山仍主要发展服务业,听说国家准备将黄山市列入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宋国权:从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导向看,国家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在选择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我们正在全力争取将黄山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点开展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寻求突破。

   我们力求通过服务业综合改革,把黄山打造成国际旅游中心、休闲康体中心、徽文化展示中心、非银行业务区域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服务业创新示范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