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直击王家岭矿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1:42  中国经济时报

  事故发生时,项目部正在招待上级领导;救援人员认为,煤矿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善

  ■本报记者刘树铎

  井底逃生

  “听到不远处井底运料工大喊‘透水了’,我当时还看了一下瓦斯监测仪,时间正好是13点40分,工人们开始往外跑。由于情况不明朗,我也开始跑,但跑到一处下坡的巷子面时,水已经挡住了去路,我只好掉头往回跑。”中煤集团一建公司山西临汾碟子沟项目部矿建11施工队张诚(化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此之前,我明显感觉到矿井里风力变大了,预感有些不妙。”

  3月31日深夜,在离山西乡宁县王家岭矿难井口不远处的一间简陋工棚里,张诚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当时在矿井深处的惊魂瞬间。

  张诚告诉本报记者,3月28日上午10点钟,井下当班的技术人员就向调度室汇报井下开始漏水的情况,项目部值班经理、调度室主任、值班调度员到井下查看了一下,告诉大家没什么问题,可以放心干活,随后就撤出去了。10点30分左右,巷道侧壁出现了一个鸡蛋大小的漏水“泉眼”,到了11点钟,已经有四股泉眼开始出水。

  当时,红旗施工队的刘力(化名)也在井下。他告诉本报记者,11点10分左右的时候,当班安检员王鹏也在现场,泉眼水流已经很快了,王鹏往调度室打电话汇报完情况后到别的工作面巡视去了,后来才知道,王鹏也被困在了井下。这时候,施工队员们用脸盆舀水,但是已经忙不过来了,有人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却没有接到撤离通知,也没想到后果会那么严重。

  事故发生时,项目部正在招待上级领导

  刘力说,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他12点30分左右回到了地面的井口。13点20左右,有十多个人也陆续回到了井口,这时候才知道,井下已经出事,有的工作面已经被淹没了。14点30分左右,陆续又有六七十人回到了井口,大伙的情绪有些激动,一起来到离井口不远处的项目部办公地,而项目部领导们正在吃饭喝酒。大伙压抑不住愤怒,冲进去把一位负责人打了一顿,饭桌上的人四散跑开了,其中的一位负责人后来还住进了河津医院。

  据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施工队员证实,3月28日是中煤集团第一建筑公司63工程处的“质量标准化检查日”,喝酒的是来碟子沟项目部检查的工程处领导,当日上午井下视察后,项目部正在为他们“接风洗尘”。

  普二队一位乔姓施工队员目睹了地面井口的一切。3月28日,他应该在15点30分下井上班,跟往常一样,14点30分就来到了煤矿,当时,井口附近已经聚集了一百多人,大伙叫骂着让项目部负责人赶紧组织下井救人。将近两个小时无人指挥,致使现场一片混乱。16点左右,才有警车开到现场。

  4月1日下午18点整,在3·28透水事故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煤集团第一建筑公司副总经理张建中表示,第一建筑公司有关领导在得知发生透水事故的消息后,迅速从其他地方赶过来,晚上八点钟,他们才赶到了事故现场,开始组织相关救援。

  煤矿应急预案不完善

  据了解,此次发生在碟子沟煤矿的3·28透水事故是建国以来最大的煤矿透水事故,官方公布的被困井下人数是153人,有关人士说,不排除井下被困人员中有人生还的可能,政府方面一直在进行井下排水等救援行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于3月30日早晨赶到了事故现场,很多被困人员的家属也已经陆续到达现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家属们情绪比较激动,大家纷纷抱怨排水量不够,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

  记者看到,从发生事故的井口已经伸出了长长排水管道,但是仅仅四寸口径的排水管道以及断断续续的排水量显然令家属们不能满意。井下已经渗透了大约13万—14万立方米的积水,抽水量越大,井下被困者生存的可能也就越大。不过,大功率抽水设施和大口径排水管道正陆续运抵现场,救援人员正在井口组织安装事宜,但这似乎并没有平息家属们的抱怨情绪。

  3月31日,原计划中午十二点大口径水泵开始运转,但进展并不很顺利,这也引起了更多家属的抱怨。当地政府陆续把家属安置到离此四十公里外的河津市。

  4月1日凌晨3点,在安装现场,一位施工人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管道已经铺设到离井口不远的地方了;凌晨5点,安装人员表示,管道已经铺设完毕,正在开始调试运行;6点,设备调试完成开始出水,但此后不知什么原因,又停止了工作,至此距事故发生已有90个小时。

  尽管政府方面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但仍难以平息家属们的抱怨甚至愤怒。

  “井下环境固然复杂,但也暴露了煤矿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善。”事故现场一位搞测量的救援人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水泵、管道等器材分别来自北京、山西朔州和山西霍州等地,由于都不是成套设备,有的螺丝跟设备不配套,有的管道与水泵不配套等,这也延误了安装进度。

  那么,碟子沟煤矿是否有煤矿应急预案?山西省安监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矿肯定有应急预案,这是国家规定,但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事故,加之井下地形复杂,所以才延缓了援救进程。

  基建公司刚被评为“部优”

  发生3·28透水事故的碟子沟项目部隶属于中煤集团第一建筑公司63工程处,该处刚刚被评为“部级先进单位”。在该处2010年1月27日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上,如此描述评优情况:2009年我处呈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产值、营业收入、进尺、利润、职工收入等主要指标,不近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实现了非常大的增长幅度。近年来,我处第一次被公司评为先进单位,第一次步入煤炭行业(部级)优秀等级处行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了兼并重组小煤矿、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步伐,山西省整合力度尤其突出。整合过程肯定需要改扩建一大批项目,为此,该公司在确定2010年发展目标时,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以山西小煤窑整合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工程项目的层层转包分包使施工人员数量庞大而又复杂,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之有些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这无疑为灾难的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山西省一位地方官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如是说。

  一位安徽籍的施工人员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矿建工程项目转包分包的过程。据他介绍,当施工方与业主方签署矿建施工合同时,项目部也就开始成立了,项目部先把劳务承包给大包工头,他被施工人员称为“老板”,老板再层层转包、分包给队长、副队长、班长、副班长等。一般情况下谁能找到人谁就可以当个小头目,收入自然也比别人高一些。就这样,亲戚找亲戚、朋友找朋友的一个庞大劳务链就形成了,有的一家甚至兄弟几个都在这里打工,仅在碟子沟煤矿打工的农民工就有1000多人,这些人组成了几十个施工队。他们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千差万别,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

  3月31日中午,中煤集团总经理王安在碟子沟项目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也承认了这一事实: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转包分包、点多面广的问题,这确实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一步要重点在这方面加强管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