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报认为中德两国都应对贸易伙伴让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1:00  经济参考报

  德国《商报》4月1日刊登伦敦和牛津资本市场主席戴维·马什的一篇文章,题为《金融危机中是什么把中国和德国联系在一起》,全文如下:

  国际金融市场最近发生的事情一再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中国和德国之间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分别在各自的货币区内发挥主要作用。对中国人来说,他们所在的是美元区;对德国人来说,他们所在的是欧元区。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德国”(C him any)都从国际客户几乎不可遏止的购物欲望中获益。这就使德国和中国对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产生了一种危险的经济政治依赖———如果不是形成了容易受制于贸易伙伴的局面的话。

  两国可能会用很多方式去对付因此形成的不利局面。如果它们在多个领域———从关于人民币被人为贬值的日益激烈的讨论到德国提出的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的(奇特)想法———寻求团结,那将不会令人吃惊。

  尽管存在明显差异,但两国的相似之处也不可忽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德国今年将实现120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尽管新兴工业国家非常喜爱德国的出口产品,但德国大部分出口还是进入了欧洲国家。中国今年的贸易盈余将达到4500亿美元,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

  中国如今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出口冠军。这不仅仅让人高兴。最新的发展表明,这不但让人嫉妒,而且还带来了对世界经济复苏绝不会起到推动作用的实际的经济政治后果。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中德国”经常遭受贸易伙伴批评:它们没有做出足够努力去提高国内购买力并因此推动各自所在的经济区实现景气复苏。这两个国家受到不同方式的规劝:它们应该增加出口成本———对中国来说,应该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德国来说,应该提高国内工资。这两种情况都会给融资带来更多负担。

  中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这给中美关系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德国和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关系则因为法国政府的下列劝告而受到干扰:德国应该为战胜南欧财政危机尽可能多拿出一些钱。

  这样的要求往往证明适得其反。但是这样的争论至少让相互依赖关系和因此产生的金融政治反作用得以公开。现在每个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贸易盈余绝对会导致其他地方出现赤字,这样的赤字必须主要由贸易盈余国的资金去弥补。

  中国和德国所在的出发点不同。但两国必须进一步认识到,为各自货币区内的其他成员做出可能的让步,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帮助。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