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连续九年占补平衡耕地实现“量质齐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1:00  经济参考报

  自2002年以来,福建省漳州市上报土地整理项目80个,总规模达257196亩,可新增耕地33847亩,连续九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同时,耕地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产出效率大大提高。

  漳州市土地整理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所属的长泰县雪美洋土地整理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土整治示范项目;龙海市东园碑内洋万亩片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土地整理重点项目区;平和县被列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记者近期在漳州市调研发现,近年来,这个市将土地整理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围绕“保护土地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两个重点,探索出“科学规划、综合整理、调整权属”的发展模式,实现了耕地“量质齐升”。

  科学规划 建立项目储备库

  漳州市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据该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韩金龙介绍,漳州市先后对全市11个县(市、区)耕地开发整理的后备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并聘请设计单位和有关专家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全国率先编制了为期10年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从1999年开始,漳州市选择了区域面积大、整理难度小、增加面积多、整理后利于集约化经营的片区作为整理重点,筛选出30个5000亩以上的大项目,建立了总面积30万亩的耕地开发整理项目储备库;2006年对1000亩以下小规模整理片区进行筛选,建立了总面积12.6万亩的项目储备库;2008年又对全市集中耕地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数据库。

  韩金龙说,在设计土地整理项目时,漳州市从有利于基地建设,改善经营模式,发展高优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实行分类指导,合理设计项目,提高农业产出效率,激发农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实现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探索出土地整理的四种模式

  漳州市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探索出四种模式。一是建设标准化农田。土地分散,设施落后导致地力得不到应有发挥,农作物产量不高是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漳州市通过重新规划集中整理,变“零散地”为“标准田”。拆除区内村庄、零散户,统一配套路、水、电、沟、渠、桥、涵、闸等设施,实现“田方、水美、路直、林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二是改造中低产田,通过改造将“靠天吃饭”的低产地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耕地总面积1.86万亩的长泰县雪美洋土地整理项目,原来大部分为低洼地,“高旱低涝”现象严重,改造后,土地产出率由45%提高到75%。

  三是改造盐碱地。对盐碱化突出的田地实施土地改良,变“半吨田”为“吨粮田”。属于盐碱地的云霄县东厦片和漳浦县杜沙片改良后,盐碱化问题大大缓解,经济作物增产达45%。

  四是改造缺水园地。通过水利建设变“望天田”为“水浇地”。芗城区埔里洋片区是一个典型例子,水改后引进种植高优品种,经济效益翻了三番。

  调整权属 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整理后的土地是否还是承包到户,成为土地整理后的焦点问题。”该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郑志祥说“如果分到户,不规则的‘豆腐块’又产生了,新的田埂又出来了,不能实现机械化耕作,又恢复到‘人扛肩挑’的小农生产,农业生产力和农地产出率依然提不高。”

  为此,漳州市在土地整理完成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引导组织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将整理后的耕地集中起来,租赁给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郑志祥说,具体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公司+农户”模式,即企业以一定的租金向农民承包土地,并向村集体交一定的农田维护管理费,农民则成为企业聘用的工人。诏安县梅州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与该项目所在村签订了3000亩土地承包合同,种植蔬菜出口。

  二是种植大户模式,即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由几个种植大户统一承包经营。譬如,芗城区埔里洋土地整理后,4个种植大户承包,在区里发展高优农业。

  三是业主模式,即由地方政府成立田业管理服务中心,向农民反承包土地整理后的耕地,再招商引进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入驻。

  实现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

  漳州市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通过土地整理,实现了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促进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了基础。

  记者近期在长泰县雪美洋土地整理项目区看到,耕地整齐划一,机耕路宽阔、直通田头,水泥浇筑的灌溉水渠四通八达,大片的大棚内培育着反季节蔬菜。“原来没有机耕路,只有歪歪扭扭的田埂,沟渠也基本没有,排水不畅,立地条件非常差。”这一项目所在的长泰县陈巷镇党委书记林清发说,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涝,干旱时又没有水灌溉,土地整理后,涝能排,旱能灌,小车能开到田头,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

  漳州友恒园艺有限公司租了65亩地从事花卉种植。“如果没有土地整理,公司肯定不会在这里搞项目。”负责人谢传多说,“花卉种植用水多,水渠建起来了,灌溉不成问题,而且地成片了,管理起来也方便。种植的玫瑰花、非洲菊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土地整理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没有整理过的地方,一亩四、五百的租金,整理过的土地,再孬也能租1000元。”村民王继顺说,他家2亩地,原来种水稻,一年收入才两、三千,土地整理后,他将地租给大户,一年租金就有2000元,另外,他还帮助种养大户管理,一个月收入1500元,生活很富足。

  洪锡福介绍说,目前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平均年亩产值6300元,纯效益3000多元,区内农民有近2000人转变为工人、商人、种植大户和企业家,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