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丽珠
从中央出台“四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不断巩固。但这种势头主要是依赖财政力量支持的结果,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强。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引导民间投资的四点政策措施。政策的着力点在于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打破行业垄断。就此记者采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士。鲁政委提出,虽然仅仅是破除行业垄断壁垒,但如果在执行中真正得到切实贯彻,其将对中国经济构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破除行业垄断恢复经济内生动力
记者:从本质上说,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民间投资热情尚未完全被激发和恢复。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但一直对宽松政策退出保持谨慎的深层次原因。据了解您近期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对一些民营企业家的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和国民财富增加的趋势性问题,请您就此结合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相关政策谈谈您的观点。
鲁政委:“打破行业准入”的确是激发民间投资的关键。我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调研中发现,不少过去从加工业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在本轮金融危机后普遍感到迷茫。过去赖以起家的领域,由于外需回升疲弱、国内成本提升较快,企业因感受到日益严重的两头受压,已不愿意扩大再生产或继续经营。
如果此时仍无法打破垄断、向这些民间投资开放盈利空间,这些资本就会脱离生产性投资领域,投入到一些纯粹的金融投机活动中,长远看这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从产业结构优化看,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优化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从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所要求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其中绝大部分为第三产业。因此,这些措施的实施,未来将会促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另外,综观国内外经济,像我国这样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痼疾“屡治不愈”的国家并不多见。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垄断。如果说在西方私有经济垄断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取向的企业所造成的是短缺的话,那么,在往往为国有企业所主导的中国行业垄断下,由于规模对应着隐含的行政级别,因而,其经营目标往往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规模最大化,其所造成的自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由于缺乏竞争,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行业的产能过剩,常常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自然消除,而只能借助于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周而复始地“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得到暂时性缓解。破除行业垄断,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供需的能力,建立动态化的过剩产能调节机制。
记者:虽然2009年我国经济遏制住了下滑势头,且最终增速超出预期,但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依然在继续爬升。那么,打破行业垄断,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对吸纳社会就业进而对刺激消费作用如何?
鲁政委: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8年间,国有及控股公司每百万元资产吸纳就业人数从1998年的5人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1人;同期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私营企业,每百万元资产所吸纳的就业则从10.8人下降到3.8人。虽然彼此都在下降,但私营企业所显示出来的更强的相对吸纳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
而且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实际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未来“调结构”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消费率。而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是其未来预期收入;而决定预期收入的则是其就业前景。同时,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还显示,收入更低的人一般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缩小收入差距一般有利于提高经济整体的消费水平。而民营经济对就业的较大吸纳力使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也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率,改善我国经济结构。
出台更切实细致的操作性政策至关重要
记者:客观地说,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间投资类似的思想和提法在此前国家相关文件中已出现过。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人们俗称的“非公36条”。那么,五年之后国务院再度将其中的主要原则加以重申,说明什么问题?您对政策措施的实施有何期待?
鲁政委:五年之后,国务院再度将其中的主要原则加以重申,并对民间投资可以进入的领域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这种“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措辞方式,竭尽所能地加以拓展。这一方面显示原则性的界定很重要;但从另一方面看“重申”则显示仅此还远远不够,五年中民间投资仍时不时在“玻璃门”前碰壁。
但竞争激发创新动力,这早已是共识。打破行业垄断,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而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能力和动力,是能够最终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最坚实基础。同时打破行业,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这些垄断行业,通过公平竞争,有利于平抑垄断行业的畸高收入,减少收入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但客观说来,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依然相当原则,如果期待本次会议精神最终能够见到切实效果,未来相关部委陆续制定和出台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的政策仍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