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力拓“橄榄枝”:中铝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21:36  经济观察报

  万晓晓

  462

  2010-03-29

  151

  万晓晓

  撕毁与中国铝业公司5亿美元合同不到一年,力拓(RioTinto)再度向中铝抛出橄榄枝。这一次,力拓是邀请中铝共同开发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

  如同上次牵手一样,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艾博年称:“中铝公司是力拓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未知这个“最理想”的含义如何,但至少,以中铝的资金以及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或许可以帮助力拓加快这个久攻不下的项目进度;与此同时,这家公司与另外一个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Billiton)的合资正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股东对这个交易的贱卖论已甚嚣尘上,两拓合资在审批上,也面临着钢铁企业的强烈抗议。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决定,力拓在中国的近期目标——增强与中铝的关系。

  力拓并非完全没有筹码,手中大笔的世界级矿产资源包,对于急于成为多金属国际化矿业公司的中国铝业而言,诱惑不小。但是,力拓的回头,也给中铝以压力。时过境迁,中铝的全年利润已从当年的200亿元,下滑至当下的45亿元亏损。

  幕后

  中铝的资金将照旧为力拓化解困境——单西芒杜铁矿项目一项,中铝将投入13.5亿美元,用于该项目未来2-3年的开发,以获得合资公司47%的股份。

  目前,双方正在就完成最后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交易文件进行磋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黑石集团将担任本次交易的财务顾问。

  这个力拓于1996年发现,目前仍处于评估、前期勘探阶段的西芒杜铁项目,被认为将是力拓未来铁矿业务增长的一个主要贡献者。

  不过,直至2009年底,力拓发现,在该项目上耗资6亿美金之后,只完成了该矿山的勘探和评估工作。在对开采成本进行深度评估后,力拓将原先预估的60亿美元上升至120亿美元。这仍不是一个最终确定的数字,项目仍待后续论证和深度探讨。

  时间回溯到2009年4月20日,在力拓董事长杜立石上任后,按惯例与同行见面,在第一次见到必和必拓董事长安德后,事态就发生根本性变化。此次见面48小时后,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就得到了坏消息:被称为 “中国海外最大笔投资”的195亿美元合同搁浅。

  这份合同除了中铝给力拓注资,并认购力拓发行的次级可转债以外,双方也提到了,将共同探讨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的开发。力拓的违约被认为是“过河拆桥”,中铝总经理熊维平也多次以 “非常失望”来评价。当然,中铝并没有放弃在海外资源类项目合作上做出努力。

  换一个合作方并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来自力拓的消息称,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对该项目勘探的资金投入被迫降低了60%。

  除了资金问题和勘探风险,由于该项目深处几内亚内陆,离沿海地区900公里,需要建设很长一段铁路和新的深水港,这对刚刚得到财务喘息机会的力拓来说,无疑是巨大压力。

  再加上非洲政局不稳定,该项目的开发权曾在2008年遭到几内亚政府质疑,直至现在,关于该矿所有权问题仍在与几内亚新政府协商。

  资金、勘探、基础建设以及政治风险,使得力拓又重新想到——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中铝。中铝的资金和中方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或许可以改变这个项目的进度。

  除此之外,力拓还会有额外的好处,力拓一系列在华的信誉危机,也能从牵手中铝得到缓解,而该项目的政治问题,又可以得到中国政府的协调帮助。

  这无疑是个一举多得的算盘。中铝的融资能力有目共睹,同时,中方在非洲市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上,也更有优势。

  实际上,也有力拓的股东称,必和必拓毕竟与力拓有竞争关系,资金支持只能短期解渴,但是中铝背后的中国市场才是力拓最大的利益所在。而且,中铝的融资能力也非常强。

  修复之旅

  力拓方面的消息称,自违约中铝之后,力拓的很多股东感到非常不安,因为与“中铝的战略关系受到了影响”。

  力拓的董事长杜立石也为此一再改口——2009年5月22日,正是必和必拓参与搅局的关键时刻,力拓董事长杜立石将 “极力推进与中铝的交易,并说服股东通过方案”,改口为“不会将一个会被否决的方案,提交给股东讨论”。

  最终,力拓董事长杜立石作出决定:“近期市场发生变化,与中铝公司交易已经没有当初那样宝贵。”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一年,2010年3月15日,力拓董事长杜立石再度改口,称,“自2009年4月任力拓董事长以来,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放弃与中铝的交易,使很多股东不安,而力拓也从根本上失去了与中铝这个最大客户改变关系的特殊机会。”

  2010年3月22日,铁矿石谈判进入“白热化”之际,“力拓胡士泰”案庭审的第一天,力拓派首席执行官艾博年来到北京,展开“修复之旅”。消息称,力拓不仅出资赞助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且也在论坛上展开与中方官员接触。

  力拓希望借此洗刷铁矿石谈判、“胡士泰”案、“毁约中铝”造成的在华信誉不良记录。

  此番中国行,力拓一改往日强势做派,艾博年主动表示,“非常遗憾”去年未和中铝结缘。希望借此以缓解中方情绪,并表示,要重建和强化与中国的关系。其中,与中铝的再度携手,是发展符合双方利益的商业机会。

  力拓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为力拓最大客户,占总销售额42%”这一事实。艾博年强调,与中国市场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力拓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积极表示,可以为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提供帮助,且今年将在华购买4亿多美元的产品和设备。

  下转26版

  上接25版

  不断改口的表态背后,是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矿石价格涨幅,使力拓内部股东质疑2009年6月和必和必拓签署的58亿美金合资铁矿石的计划,力拓股东认为是在贱卖。已经有股东提出,出于审批前景和贱卖考虑,希望能够阻止这项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力拓来说,中铝就是其打开在中国大门的那把钥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铝和力拓现在签署的只是一个框架协议,并不具有约束力。

  3月19日,中铝和力拓在签署非约束性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力拓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总储量达50亿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中铝公司将视需要引入铁路、港口、钢铁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中方联合体成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建设和开发。

  中铝认为,项目公司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铁矿石生产商。预计首期达产后,铁矿石产能将不低于7000万吨/年,并最终将产能提升至每年1.7亿吨,将定向销往中国市场。

  当日,中铝一位权威人士向本报透露,除了铁矿石项目以外,中铝正在蒙古OyuTolgoi铜金矿等矿业领域,寻求发展更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其中也包括力拓”。该人士表示:“中铝并不排斥与力拓再度牵手。”

  据悉,力拓持有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的股权,后者是蒙古OyuTolgoi铜金矿的矿主。该项目目前还在商谈,在具体实施方案上,并未达成一致。

  中铝最看重的正是力拓的蒙古铜金矿项目。现在,中铝正大力提升铜业务板块,并专门组建了中国铜业公司来展开铜业务。

  不过,这项业务很可能遭到蒙古政府反对。3月25日,来自蒙古最大银行KhanBank的消息称,中铝不大可能成为力拓与蒙古OT项目的直接合作伙伴,可能会引发来自蒙古政府的政治阻力。该银行首席执行官J.PeterMorrow表示,出于政治原因,蒙古政府不希望与力拓的交易,最终成为与中铝的交易。

  中铝的资金

  对于中铝来说,与当时牵手力拓不同的是,集团利润已经从2008年初的200亿盈利,滑落至目前的45亿亏损。

  中铝一位权威人士告诉本报,受金融危机和行业走势影响,预计中铝集团2009年将亏损45亿人民币。当下公司正励志图新,希望在今年取得35亿人民币的盈利。

  业内人士称,凭中铝一己之力,显然无法撼动与力拓的大交易,在中铝与力拓关于铁、铜矿的对接中,国开行再施援手的可能极大,并将会在具体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有所考虑。

  一直以来,国开行是中铝一系列海外运作的幕后推手。在之前那笔195亿美元交易中。中铝正是从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银团的帮助下,获得了2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对于中铝答应力拓的邀请,业内多积极评价,从商业角度来说:“中铝和财务顾问们不该停留在失望和愤怒中。”在新的一年中,中铝架设七大业务板块,包括铝业、铜业、稀有稀土、工程、贸易、资源和海外投资业务板块。除了再度跨出海外步伐之外,中铝也正积极改善自身的资金链问题。

  3月29日,中铝将发行人民币30亿元,为期三年的中期票据,所筹资金将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主要承销商为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

  3月15日,中铝获批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预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0亿股A股,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0亿人民币,融资资金的用途重点是扩大氧化铝产能,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据董秘办人士介绍,这项决议将在3月底,公司发布年报之后,实施路演。

  目前来看,中铝的矿产资源仍待后续开发资金,并且,要想再度成功与力拓牵手,中铝自身的财务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