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沙尘暴不会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21:30  经济观察报

  陈勇

  462

  2010-03-29

  陈勇

  张小萌踏上火车前往北京时,她心里装的是鸟巢和水立方,并没有想到沙尘暴。况且她北京的同学说,这几年北京空气好了很多,沙尘暴随着奥运会已经“结束”。

  但不曾料想,传说中阔别已有几年的漫天黄沙3月19日再次席卷了京城。张小萌没有看到迎接她的同学,只看到这漫天飞舞的黄沙。同学后来宽慰说,别看现在天昏地暗的,这风沙也就一会儿工夫。

  同学话语中的一会儿工夫一吹就是好几天,这让来自南方、没见识过沙尘暴的张小萌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她更没想到的是,这场沙尘暴并不只是席卷了北京。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3月19日-21日,为期三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影响了中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连韩国和日本都受到波及。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天津等地还出现扬沙和浮尘。

  在沙尘中的张小萌呼吸有些困难,只觉得喉咙像是有火在烧。她望着这黄黄的天空和街上低头奔跑的人们。她有些不明白,同学都说沙尘暴随着奥运会已经“结束”,那么这个沙从何来?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计,今年4至5月,中国北方还将出现6至9次沙尘天气过程。而且4月份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仍较活跃,强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沙源地何在?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在全球共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其中中国西北地区是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组成部分,不少地区每年沙尘暴日数达30天以上。在过去的60年,中国约有2.4万个村庄被流沙掩埋,而沙尘暴也日趋强烈。

  此次的沙尘暴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却是自2000年以来最为强劲的一次。不仅影响范围远至长江以南的闽台地区,而且所经之处,重则出现黄沙遮日;轻则出现浮尘。再次引发民众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的担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此次沙尘的源地主要来自蒙古国南部沙漠、戈壁以及中国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

  何立富说,强劲的沙尘暴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沙源地也一直被外界误会,实际上中国是更多受到了蒙古国的影响,只有部分从内蒙古沙源地刮起。

  长期致力于沙尘暴研究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亦认为,此次沙尘来源,来自两处,一是蒙古国,从北到南;二是从西到东,从新疆、内蒙古阿拉善而来。

  2010,又是一个干旱周期

  3月20日,北京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过每立方米1500微克,属重度污染。两天之后,沙尘暴一路南下,在香港形成一场“微型沙尘暴”,令香港的空气污染指数节节攀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沙尘暴对华北地区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在南方地区则较为罕见。中国在地质时期形成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中,在每年春季都会伴随着大风形成沙尘暴。

  “这与气候的周期性有关。”杨鹏说,是干旱、大风和地表沙尘裸露造成了这次强劲的沙尘暴。

  在阿拉善老百姓有一个说法,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2000年前后有几次大的沙尘天气,都发生过干旱。现在是2010年,又是一个干旱周期。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也持有同样观点。刘江永说,由于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以及华北平原持续干旱。随着春季的到来,干旱的持续和空气继续升温,就形成了连续性的扬尘性天气,造成了沙尘暴,这才是主要形成的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介绍说,一般而言,沙尘天气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物质条件,即必须有一定规模沙(尘)物质储备的地区,也就是熟知的“沙源地”,如沙漠、沙地、戈壁、干涸湖泊、大片裸露干燥疏松、无植被覆盖的荒漠化土地等;二是气象条件,主要表现为大气具备强的热力不稳定,产生边界层大风,将沙尘吹起,由上升气流将其输送到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的急流将沙尘“运输”到较远的地区,由于沙尘自身的重量,传输过程中伴随沉降,为沿途地区“制造”了沙尘天气。

  “这和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冷空气势力强、大风天气多发、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位置接近沙源地区都有关联。”何立富说,从目前数据分析来看,今年沙尘暴的密度并没有增加,只是因为特别集中,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觉。

  他认为,沙尘暴这种天气自古就有,实际上是属于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像19日到2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它发生的原因是气象条件。虽然和大家认为与环境破坏、地面的沙源条件等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的。

  一份国家气象局资料显示,与2009年相比,今年2月至3月上中旬,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植被状况和黄淮以北大部分地区植被状况与去年同期接近。而且,去年冬季以来,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大部地区土壤墒情好于去年同期,今年3月,沙漠源区地表含水量状况因前期降雪等原因,比去年要好,并不利于形成沙尘暴。而2010年3月18日干土层与2009年同期对比结果表明,今年出现干土层的地区明显少于去年。

  人定胜天?

  但之前几年少见的漫天黄沙让民众担心,因为盲目地追求GDP和环境不断地被破坏,未来会不会有更大的沙尘暴来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从近50年的沙尘暴天气次数变化统计和分析来看,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沙尘天气是逐步减小的一个趋势。虽然与外界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一定完全说人类保护环境措施,就能减少沙尘的发生。但从长期的波动和演变趋势来看,前景不会像大家担心的那样越来越严重。

  但他坦言,要做到彻底防治沙尘暴不可能,因为只要存在沙源的条件,那么有大风天气就会出现沙尘,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

  “也许人类通过自然规律以及用科学手段,比如说,植树造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手段进行整治改善现状,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减轻沙尘暴的影响,但不能彻底避免沙尘暴的发生。人类不可能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可能根除沙尘暴这个天气。”何立富说。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指出,现在很多新形成的沙漠,都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造成。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

  “如果气候变化问题更严重,北方荒漠化问题会加剧,就可以想象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杨爱伦说,未来只能从防范和减少污染源上来避免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中国现在好多专家低估了全球气候问题对中国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在全球气候异化背景下,中国还是要考虑采取一些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防治的艺术

  遗憾的是,除了自然条件的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由于人口的增长迁徙或基于政策的误区,伐林毁草烧荒造田导致更广泛的土壤沙化。

  日趋强烈的沙尘暴早已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遏制。如大规模植树造林、建设防护带,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在改良荒漠化土壤的治理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始终见效甚微。

  据2010年2月3日悉尼召开的碳农业大会统计,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亡羊补牢的退耕还林、还草根本跟不上土壤沙化的速度。

  “这是一个系统科学问题,不是哪个项目能够解决的。另外还要有实践的积累和大量的观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说,中国政府近年广泛植树造林,减轻了沙尘暴造成经济损失。但防护林虽成功挡去大部分沙粒,而尘粒飘浮的高度往往超过2000米,比大山还要高,挡无可挡,防治之道要从根源做起。

  他表示,沙尘暴就是干旱造成的,抓住干旱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并不是种树种草就能解决问题。首先要通过科学人工影响天气;其次,在国家城乡建设中,雨水的排水和积水以及雨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太落后,这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不利。整个城市设计没有完善的蓄水理念,各地下水道的排水系统理念和设计施工太落后,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周边韩国、泰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在一些原著民的山沟,排水系统做得比内地都好。

  草原之友组织负责人陈继群强调,恶劣的天气是由于大量的植被和环境被破坏,而官员的思想陈旧,治沙理念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他直言,要想减轻灾害,就必须与时俱进。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则表示,未来要在保护草场、保护森林、控制北方农耕的扩展这三个方面多下工夫。

  杨爱伦认为,中国政府治理环境应有全球化理念,同时要考虑到中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来制定应对措施。现在的环境治理不再是一个村或一条河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杨爱伦表示,中国启动的“三北”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已有32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3.9亿立方米,成果相当显著。但近10年来,沙尘暴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这意味着,保护环境任重道远,生态文明是属于“永远进行式”的系统工程。

  “如果没有‘三北’工程,沙尘天气会比现在更加暴戾。如果你光是应对一些短期的问题,那就像突然吃一些猛药,但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杨爱伦认真地说。

  链接

  各国应沙之术

  美国:天地结合

  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严格实行轮牧。此外,大力推广圈养。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做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色就是一块黄金。

  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

  本报据《法制晚报》等媒体公开资料整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