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旱当前力保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20:37  中国财经报

  ——广西财政支持抗旱救灾纪实

  贺斌 卢清建

  “要是再不下雨,这日子可就难咯!”蓝贤娟坐在门前的石头上,仰望着天空,轻叹了一口气。

  自去年9月份以来,蓝贤娟所在的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文钱村几乎一滴雨都没有下过。眼看玉米播种的季节将过,种子却还没有下地,一家四口今年的口粮成了大问题,这位45岁的瑶族妇女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岂止是巴马,连续数月的高温少雨,使旱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迅速蔓延。截至3月22日,全区14个市中,有13个市7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21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63.98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6.05千公顷,绝收面积38.92千公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0.06亿元。目前,广西的干旱等级已经达到严重程度,桂西北甚至达到特大干旱等级。

  在这场灾难面前,广西财政部门按照自治区确定的“先生活后生产,先灌溉后发电,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用水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解决饮水困难群众的喝水问题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

  把吃水问题摆在首位

  在文钱村的送水点,一个个白色塑料桶整齐地排列着,记者注意到,这些桶都一模一样。“这是县里统一采购的,防止因为水桶的不卫生影响到群众的饮水安全。”巴马财政局局长谭先敏说。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巴马坚持定点供水与流动供水相结合,从去年8月份开始,坚持送水下乡,在全县旱灾区设立集中供水点112个。对于因路途遥远、居住分散而无法送水到家的农户,每户补助40元油费,支持他们自备摩托车去供水点运水。此外,针对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留守老人及儿童等不便取水的特殊群体,村干部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挨个送水到家。

  据了解,目前,自治区财政厅已下拨人饮补助资金5560万元。在此基础上,近期又从本级预算抗旱经费中再安排1000万元用于应急水源建设补助、送水补助和抗旱用油补助等。

  在百色市那坡县龙合乡政府门前,一个巨大的水池已经干涸,俯瞰下去一片灰白,显得格外空旷。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几乎将这个全广西最大的蓄水池当成了一个露天体育场。这个投资76万元修建的大水池总容量约1.6万立方米,水源引自7公里外的坡荷乡善合村四棍屯地下水,曾经是周边4200多人赖以生存的水源。然而,随着数月的持续干旱,四棍屯地下水流量渐小,几近干涸,这让龙合大水池逐渐变成摆设,周边干部群众的饮水也成了大问题。

  龙合乡是那坡县旱情最严重的乡镇,四周水源已近枯竭,目前只能靠送水来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在弄舍村的一个送水点,记者看到,送水车前,大大小小的水桶排成长龙,一旁的乡亲们有说有笑,秩序井然。“按照人均一天不低于20公斤水的标准,从去年年底,乡政府开始组织送水工作队,每天无偿为缺水地区的村屯和学校送水。”龙合乡乡长陈强说。

  那坡县财政局局长黄光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送水,县财政拨付县消防大队油费3万元,县里的消防车几乎全天候工作,只要没有救火任务,就要加入到送水行列中来。但是,随着旱情日趋严重,受灾范围不断扩大,仅靠消防车已不能满足送水需要,县里又向社会租用了大量的农用车送水,一天两趟,每趟300元,平均每车运送8吨水。

  正在排队等待接水的兰秀芬告诉记者,为了让每一滴水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家都想尽了办法,经常是洗过菜后再拿去喂猪,或者一盆水先洗脸再洗手洗脚。目前,政府的供水基本上能满足全家的生活需要。

  本着就近取水的原则,取水车一般是选取周边水质较好的水源抽水,经过沉淀处理后,送往各个送水点。然而,记者在一个取水点看到,尽管抽水机轰轰作响,抽上来的水量却极少。“以前这里水很多的,站在边上就能看得见,现在快要见底了。”一旁的龙合乡村民说。

  “像这样适合饮用的水源已经越来越少。”言语中,那坡县副县长韦胜显得忧心忡忡。据统计,全县35条河流已经断流6条,7座小型水库干涸3座,20座塘坝干涸11座,5756个地头水柜干涸4213个,476个家庭水柜干涸440个。按当前各类水库、塘坝、水池、水柜现有的存水量预计,全县最低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仅能维持不到一个月。

  更让人忧心的是,那坡县城居民用水也开始告急。在那坡县自来水厂门前,一个巨大的龙头雕像很是引人注目。据介绍,过去水量充足的时候,龙嘴常年往外汩汩冒水,并通过水渠流到地下的蓄水池里。而现在,龙嘴依旧大张,上面却布满了灰尘,可见已经很久没有出水了。目前,那坡县城每天早中晚分3次定时供水,却依旧难以满足城区居民日用水的需求。

  “过去城区每天保障用水量大概是5000-7000立方米,现在靠蓄水池加压抽水,一个小时只能抽60立方米左右,还不能连续作业,抽一个半小时就必须停三四个小时。”那坡县自来水厂技术员莫天勤说着,递给记者一份抽水量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每天的抽水情况——3月份以来,抽水量在逐日递减,3月20日当天的抽水量仅为1120立方米。“这意味着二楼以上就上不去水了,而在离自来水厂较远的地方,可能连一楼都没有水。”莫天勤说。

  那坡县城自来水厂的水源来自于当地一个总库容132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库容102万立方米,经过两次除险加固后,2008年12月正式向县城供水,每年可提供生活及环保用水500万立方米,恢复和改善下游10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然而,干旱持续数月,现在水库水位已经降到11万立方米,超过警戒库容,继续抽水,水库将会完全枯竭。

  “可是如果干旱天气持续,我们也只能强行抽水了。”那坡县水利局党组书记黄志文无奈说道。

  那坡的旱情已经引起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自治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来到那坡视察旱情,当晚在龙合乡召开紧急会议,专门就那坡的吃水问题商讨解决之道。

  “会议决定主抓两大应急项目:一是龙合乡调水工程,就是在10公里外的坡荷乡修建一座坡荷水库,从水库抽水引到山顶的龙合大水池,解决龙合乡3万多人的饮水问题。二是在距县城10公里的那马沟修建一座总库容998万立方米的那马水库,解决县城居民饮水问题。”那坡县县委书记罗荣剑说。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这两项工程都要求本月31日前完工。其中,坡荷水库工程所需资金100万元,那马水库工程所需资金500万元,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承担。目前,自治区已经派勘察队到达那坡,两项工程均已如火如荼地进行。

  与旱情赛跑,全力保春耕

  连续数日30度高温,那坡县的大石山区艳阳高照,热浪滚滚,似乎要把人烤化了,汽车沿着山路蜿蜒行驶,沿途扬起一片尘土。这里的农民以种植烟叶为生,往年都是二三月份播种,五六月份收获,再接着种上一茬水稻,基本上能维持全家一年的口粮。在往年,此时正是春耕春种时节,但今年,村民们只能看着种子干着急。

  在一片干枯的田地前,记者下车看到,由于持续干旱,这里的土地都干裂了,在地里走一走,脚下硬邦邦的,蹲下来用手按一按,泥土干硬如石块一般。这样的地,犁都下不去,更别提播种了。

  “目前只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农民还能种点农作物,像这样的地方,一点办法都没有。”韦胜叹了口气。

  在龙合乡一处水源,乡里正组织抽水。远处写着“一手抓抗旱,一手抓发展,夺取抗旱救灾全面胜利”的大红横幅格外引人注目。61岁的钟腾伟老人提着一桶水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用水瓢给一株株烟苗浇水。

  “水太宝贵了,舍不得浪费。”他笑道。钟老汉全家五口人,就靠这8亩地过日子,烟苗又金贵得很,稍有不慎就种坏了。去年冰灾就损失惨重,今年又赶上几十年不遇的旱灾,他只能小心呵护着这些烟苗,盼着好歹能有个收成。像这样浇水,他每天要浇60多桶,一天下来,经常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黄光军告诉记者,为了全力保春耕,那坡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207万元,主要用于人工干预天气、水利维修、抗旱设备购置等。其中,光拨付龙合乡的抗旱经费就达39万元。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凤凰乡江州村,一大片耕地已经播上种子,盖上了地膜,一棵棵玉米秧从薄膜中冒出头来,使劲向上伸展,嫩嫩的很是惹人怜爱。“要是往年,玉米种子早就播下去,现在该有50公分高了。”谭中敏语带惋惜,顿了顿,他又笑了,“不过迟点总比没有好。”

  这是巴马的一个抗旱保春耕生产示范点,总面积500亩,目前已经下种400亩。“上个月23号开始耕种的,当时4台抽水机轰轰作响,犁地机在地里来来回回,县乡干部、武警官兵、民兵,还有村里的群众来了有一百多人,可热闹了。”说起当时的情景,凤凰乡乡长黄保中脸上展开了笑颜。

  示范点全部选用优质高产耐旱杂交良种,采用机械化深耕犁耙、浇水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力争高产稳产。“县财政共投入51.6万元,购买地膜给群众进行地膜玉米种植,并开展流动抽水抗旱服务。希望通过示范片的样板作用,带动全县抗旱保春耕的工作。”谭中敏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做好春耕生产工作,目前自治区财政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及时拨付良种补贴资金,已落实5.68亿元;另一方面为春耕春种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已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资金4500万元,并下拨了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8.89亿元,做好春耕生产物资调配。目前全区早稻、春玉米种子和氮肥、磷肥、钾肥料准备数量基本能满足生产需求。

  万事俱备盼春雨。自治区财政积极筹措资金进行人工干预天气,目前自治区本级已筹措落实700多万元加以支持,并与气象部门通力合作,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有利天气时机,精心组织实施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力争最大限度地缓解当前严重旱情和减轻因灾损失。

  “现在我最担心的是粮食安全问题,广西的水稻播种面积在全国排第三位。旱情如此严峻,今年的粮食产量肯定会大幅下降,到时很有可能引起粮荒。”说起旱情,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陈兴才脸带忧色。

  不过,自治区对此已准备好了一套对策——一旦旱情加剧,将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群众改种桑叶、黄豆、红薯、马铃薯等耐旱农作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粮食安全。

  同时,应急措施也在有条不紊地落实。巴马瑶族自治县常务副县长李江告诉记者,目前县里已经紧急采购了500吨大米,接下来还将采购200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未旱绸缪,防御体系要走在前面

  “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这是今年除夕,温家宝总理对巴马的赞美,也是对广西的赞美。的确,广西有着丰富的植被,即使在大石山区,一棵棵绿树仍在石头缝中顽强地生长,带来漫山的葱郁。

  虽然绿化很美,但由于数月少雨,天干物燥,森林防火也成了一块悬在头顶的大石头。一路上,时不时能看到山林巡逻车,身穿红衣、骑着摩托车的护林员更是随处可见。陈兴才告诉记者,自治区在2010年部门预算中安排了森林防火专项经费3095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全区森林防火物资装备、预警预报、通讯设备、航空消防、防火隔离带、基础设施、宣传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建设。目前已安排200多万元紧急采购通讯设备、防火设施、灭火工具、防护服装等,重点解决森林火险高发区域防火物资问题。

  广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蓄水保水性较差,区内大石山区石漠化的趋势严重。近几年,为了解决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自治区财政向民生水利倾斜,仅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就达25.4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4亿元。当年新增集中供水工程4585处,新增日供水能力36.8万立方米,解决460.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水利,2009年全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10.49亿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5.35亿元;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投资7.31亿元。2009年全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0.4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从2008年的0.388提高到0.407。

  此外,针对广西大石山区石漠化的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财政厅厅长苏道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对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支持力度》的建议,建议中央拓宽补偿渠道,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一是加大对广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二是扩大对广西石漠化治理试点县范围并加大对试点县的投资规模。三是加大对广西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防护林、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的投入力度。

  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在水利建设和生态恢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场50年不遇的旱灾,还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目前,自治区财政正积极支持全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已安排2400万元支持玉林、崇左和防城港三部新一代雷达系统建设,提高天气预测准确率和服务效益;安排1200万元支持广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设施建设;安排2800万元支持全区水文能力建设。此外,还安排8533万元,重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自治区还将用3年的时间兴修水利,增强旱灾防御体系,目前部分资金已经下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