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力抗旱促春耕多措并举保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20:37  中国财经报

  ——西南旱区减灾救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编者按:面对严重的旱情,西南五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加大资金物资等投入力度,全面开展抗旱减灾、生产自救和稳定民心等工作,全力抗旱促春耕,安排好群众的生产生活。

  云南:确保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用到“刀刃”上

  本报讯 受到严重旱情侵袭的云南省,强化对抗旱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用到“刀刃”上。

  在22日举行的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要求,当前抗旱救灾是全省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全省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开展对抗旱专项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每一笔抗旱资金和物资都用在抗旱救灾最需要的地方。

  去冬今春以来,云南省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目前云南省正全力以赴抗旱救灾,大量资金和物资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目前云南省抗旱救灾工作重点抓好群众饮水安全、困难群众生活、物价平稳、春耕生产、森林防火、农村劳动力输出、水利建设等,各级政府已投入抗旱资金逾20亿元。秦光荣说:“我们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这些资金用得好,用到最急需的地方,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的攻坚战。”

  另外,云南省今年还将以确保落实强农惠农资金、清理涉企乱收费和各种摊派、规范检查考核活动为重点,切实减轻农民、企业和基层组织负担。

  重庆:"水田旱种"保收成

  本报讯 尽管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重庆旱情严重,但许多当地旱区村民并未表现出2006年重庆遭遇伏旱时那样的焦虑不安。

  对此,重庆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分析说,经历了2006年的百年大旱,当地修复整治了大量水利设施、钻了数千口取水井,加之部分旱区在耕作中传承了留“冬水田”保春耕的习惯,这些水利设施和冬水田的蓄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庆旱区人畜饮水难与小春作物旱情。同时,重庆许多地方一直存在“干冬”现象,冬春连旱以前也存在过,故旱区民众从心理上对干旱“见惯不惊”。

  此外,当地政府的科学抗旱举措和旱区民众的积极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旱导致的农作物受灾,有效疏导了旱区民众的焦虑情绪。

  自旱情出现后,当地政府主动抽派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鼓励农民“水路”不通走“旱路”,将水田里改种了玉米、大葱、西瓜等耐旱农作物。据了解,重庆荣昌、酉阳、黔江、彭水等区县纷纷通过“水田旱种”抗旱保收成。目前,这些耐旱农作物长势良好,预计当地农民收入不会因旱情受太大影响。(宗禾)

  四川:增强水忧患意识加快水利建设

  本报讯 针对全省严重的旱情,四川省提出,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指出,要站在保障和服务“两个加快”大局的高度,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重大任务,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坚持工程兴水,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奋斗目标,着力抓好重点骨干水利项目开工和建设。二要坚持科学管水,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解决水短缺的战略举措来抓。三要坚持依法治水,进一步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健全适合我省省情和水情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四要坚持改革活水,进一步理顺水务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四川省高度重视治水兴蜀,截至去年,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3万处,蓄引提水能力265亿立方米。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该省水资源供求矛盾呈加剧趋势。(宗禾)

  贵州:做好大旱期间疾控工作

  本报讯 遭遇严重干旱的贵州,将加大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体系,加强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监测数据分析、预警能力建设。

  旱情已使贵州1728万人受灾,日前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大旱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紧急通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做好疫情被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组织队伍深入灾区开展救灾防病技术指导和灾区疫情的主动搜索及报告,对发生疫情的灾区,及时采取发放必需的预防、消杀、防暑降温药品等工作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链接

  西南旱情对全国大米价格影响较小

  近日,一些媒体报道称,西南大旱可能影响全国米价,重庆等地米价上涨。但权威部门分析认为,西南地区不是我国稻谷的主产区,对全国稻谷生产影响不大,加之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裕,西南旱情对全国大米价格影响较小。近期部分城市米价上升主要是前期稻谷收购价格上涨的正常反应,在国家的调控作用下,相关地区米价将保持稳定。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