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危机时代中国最应关注外部政治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02:11  经济参考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格局—再平衡与中国定位”论坛上联合发布了主题报告:“中国宏观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再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报告指出,虽然当前国际经济的大格局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但是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外部风险,需要谨慎应对。

  全球经济大格局不会发生本质变化

  报告指出,从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能在2年左右的时间中就出现复苏的迹象,以及这次经济危机并没有引发全球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来看,这次危机的性质属于总危机爆发之前的周期性危机的调整。在周期性的危机调整之后,国际经济的大格局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三方面变化

  报告表示,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不变的背景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再平衡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各主要经济体相对实力的变化上。从周期性危机的爆发到经济复苏的现实过程来看,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有三方面的主要变化:

  首先,欧美虽然在内部供求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由于美国的服务业中金融与商业相关的服务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这类服务业具有可贸易性,因此美国不可能彻底地放弃这一领域的贸易优势,转而去发展制造业。而在欧洲服务贸易的供给结构中,建筑业占据了很大比重,而这类服务也不具有可贸易性,当欧洲内部对服务业的需求增长低于供给增长时,欧洲内部资源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因此,欧盟内部的再平衡一方面会进一步摆脱美国的需求冲击,同时也会在全球失衡的格局中被边缘化。

  其次,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然后是发达国家外部贸易结构的调整,最后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影响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达国家进口贸易结构中技术构成的变化无疑会引起其他国家贸易出口结构以及贸易出口数量的调整,而从现实的调整方向看,由于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日本和德国为高端的产品制造业中心,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新兴国家则为中低端的制造业产品生产中心。因此,伴随着发达国家进口产品技术含量的中端化,中国等东亚经济体的出口数量将有所增加,而日本和德国的出口产品数量将有所减少。相应地,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仍将是世界贸易中的顺差国,而其在全球贸易顺差中所占的相对比例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再次,尽管美国在本轮危机后的金融地位有所动摇,特别是美元在新增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与美元汇率变动的相关性规律被打破。但是,欧洲要替代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仍然不具有现实可能。同时,欧洲在本轮危机中的惨淡表现,给了东亚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变革过程中地位的提升留下了空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应该很好地利用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机会。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四大外部风险

  报告表示:虽然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然而,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仍然面临诸多风险。

  第一,国际分工格局中错误定位的风险。作为全球经济的外围制造业中国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因为本轮危机而改变。因此,中国在技术存量以及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的转变。

  第二,红利争夺的风险。中短期内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在一个低水平的区间内波动运行。世界经济的参与国将会将关注点放在利益的分配上,其手段无非在于贸易保护和汇率调解,这两方面的压力会在未来不断地显现出来。

  第三,流动性紧缩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之后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的实施,中国所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必然趋紧。另一方面,中短期内,美国经济很难出现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其对外进口需求已经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面临着较大的外部需求冲击。

  第四,政治风险。报告认为,这也许是中国最需要关注的外部经济风险。因为目前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部经济失衡,这种情况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中是第一次出现。根据历史的经验,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失衡的再平衡过程中,除了国家之间高度的经济依赖和联动性之外,共同的观念和制度协调框架是促使经济协调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失衡的调节,非经济的手段也可能成为再平衡的可选择手段之一。

  对中国未来经济政策取向的三点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给出了对中国未来经济政策取向的三点建议:

  一,我国应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同时,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在流动性繁荣逐渐退去后,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缓解企业不断趋紧的融资约束,提供必要的生产性资金,为国内产业的发展以致整体的产业竞争力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加快推动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发展,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必要支持的同时,也从根本上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积极推进多边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维护我国应得的政治经济利益。从全球利益分配的一般原则来看,利益分配的大小往往与不同国家间经济实力以及相互依赖程度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可能是维护外围国家应得利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应在进一步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东亚区域内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以区域经济带的紧密依托为基础,努力构建全球多极化的制衡体系,通过主动谋求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对称的话语权。

  三,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看,我国应以出口产品结构的提升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逻辑起点。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的内涵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对国民收入分配中不合理结构的调整,在收入结构调整趋于均衡的前提下,国内整体收入水平继而需求水平才能提高,内外部的需求结构才会因此而趋于均衡。一方面,随着出口产品结构的提升,整个出口产业的附加值将有所增加,这为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继而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出口产品质量和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维持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为外部需求的持续增加提供必要的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以出口产品结构的提升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逻辑起点有其现实合理性和可行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