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连日大旱,影响民生。为保基本生活物品的价格稳定,贵阳市物价局近日推出系列物价“维稳”举措,并强调干旱期间,菜价一毛钱都不能涨,否则将被严厉处罚。哄抬菜价者,个体经营户以10万元高限处罚,单位或集体按100万元高限处罚。
贵阳市物价部门此举,态度明确,目标明确。贵阳虽然贵为一省省城,在西南大旱背景下,民生物资仍有被哄抬价格的可能。水、气、蔬菜、大米等,亦被纳入价格重点监测的范围之内。为政者明白,此类生活常用物资的价格若被哄抬,普罗大众将深受其害。
根据当地媒体此前的报道,持续干旱已影响贵阳市民的“菜篮子”。大白菜、黄瓜、茄子等蔬菜价格上涨势头较猛,大多已经价格翻番。气象部门预测,未来西南干旱形势还将持续,这也势必会继续影响到民众的日用生活物资价格。
如此,贵阳市物价部门提出价格“维稳”的举措,其善意用心不难理解。在其看来,运用价格管制措施,将能保证民众生活不受大旱的过多影响。不过,问题在于,贵阳物价部门的举措是否合适,又是否真正能够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
一般而言,行政性的价格管制主要在两种情况下执行:一是维持特殊时期的经济社会稳定所实施的价格管制;二是因产品的特殊性质致使市场法则局部或完全失效所引起的价格管制,如外部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的产品等。显然,贵阳物价部门已经认为,持续大旱已使蔬菜等民众日常生活物资的价格进入了需要管制的“特殊时期”。
《价格法》确有规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及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等,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关键在于,“必要时”的充分条件必须清晰。也就是说,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如何认定某一阶段即为“特殊时期”,至为重要。
有学者提出,政府只有在物价出现明显“异动”时,才能出手干预。但是物价“异动”的判断标准,难以界定。如果简单参照发改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第十条的规定,限定为“目录商品一次调高价格达到4%以上、1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6%以上、3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10%以上的”情形,很多物品价格就很难受此规定约束。比如,贵阳已经不断上涨的蔬菜价格,在翻了一倍之后,又是否能算“异动”呢?
人们知道,蔬菜价格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不独大旱。若某地一段时间持续阴雨,若影响当地蔬菜产量及运输,则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价格上涨,甚至翻番,也是较为普遍的事情。政府物价部门若据此价格变动,即实施价格管制举措,可能并不合适。
当然,今年的西南大旱不同于一般的天气影响,在云贵地区也颇为罕见,且大旱旱情仍将持续。在这个背景下,贵阳物价部门的做法,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价格管制须明确两个原则,一是辅助性,二是临时性。要指出的是,临时性的价格管制措施不能与价格规律本身相悖。
进而言之,贵阳物价部门的价格管制措施,具体应如何执行呢?是否一定要强行规定“菜价一毛钱都不能涨”呢?说到底,物价部门运用管制措施,不是要去改变企业、个体经营者定价的自主权,不是要去冻结当下蔬菜的价格。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失衡的情形下,政府以指导价形式灵活规定一定的价格区间或许更好,这样做也为那些合理的涨价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价格是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因此,物价部门的临时干预措施,须在尊重价格信号的前提下进行。以往的种种经验也告诉我们,以行政力量干预物价的办法,往往不是最佳之选。很多时候,干预的效果与期望相去甚远。
从供求规律角度看,蔬菜价格的适当上涨,有助于供给的增加,从而在一个更长的时段中实现供求的平衡,蔬菜价格也将因此回稳。如果行政性的价格管制手段没有给市场经营者一定的空间,则经营者的积极性会被挫伤,这与实现价格回稳的目标是不统一的。
贵阳蔬菜价格不断上涨,民众叫苦不迭,这是现实。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想方设法增加供给。西南旱灾牵动国人,很多爱心物资正不断运往西南地区。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须加强监测,尤其要增加主要短缺物资的调配与供给。我们也注意到,贵阳还强调根据物价总水平波动情况,适时加大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补贴力度,这也是非常必要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