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南大旱或将影响中国经济全局

  雨雪、旱灾、洪涝、高温、寒冷等各种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陆续侵袭中国大江南北,异常气候对整个国家的冲击波正在逐年递增。

  2003年,曾有一份美国的研究报告这样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 “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同时,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回过头来看,这份报告堪称史上最精确的气候预言了。自2009年7月以来,西南陆续遭遇百年不遇的罕见旱灾。据云南省政府统计,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西南地区的干旱正在四川、重庆、广西和贵州等地。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视察,其蹲在龟裂的土地上一言不发的照片震撼人心。

  这场大旱或将造成全局性的影响。首先,干旱首先对粮食供应产生冲击。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承认,尽管仍有“回旋余地”,今年西南地区的旱情对夏粮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粮食的大范围绝收,不仅导致粮食供应的减少,还将冲击“靠天吃饭”的农民的收入。在面临通胀危险的2010年,农业收入的锐减,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积极性。

  更为严重的是,云南、湖南许多农村地区因为干旱而造成饮水困难,直接挑战当地农业居民的生存。收入的锐减和饮水困难造成的生存困境,极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将严重影响西南农村地区的稳定性。

  实际上,这场大旱也只是气候变化的冰山一角。自2008年的春运雨雪灾害开始,雨雪、旱灾、洪涝、高温、寒冷等各种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陆续侵袭中国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异常气候对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稳定的冲击波正在逐年递增。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将是对政府能力的严峻考验。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分析指出,异常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损害,很可能会超过汶川地震的损失。他认为,旱灾问题的核心是环境承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西南地区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已无力承载现在的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气候异常也将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冲击。陈功认为,国的决策部门必须在战略上关注如下问题:中国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有哪些重大的不可持续的风险?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足以支撑现有方式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国在战略上定位于“世界工厂”是否仍然合适?中国是否应该立即调整经济资源配置重点,从对外转向对内?

  正如识者所言,可以预料的是,最困难的时刻尚未到来,随着各地小水库的逐渐枯竭,雨季前的最后两个月将更加难熬。在经历了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等灾害后,面对旱情我们能否应对的更好,仍需各界努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