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米其林盛纳德: 2030年前世界汽车存量将增至16亿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 11:43  中国经济网

  

米其林盛纳德:2030年前世界汽车存量将增至16亿辆

  米其林集团管理合伙人盛纳德 鲁南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 李晶)今日,米其林集团管理合伙人盛纳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表示,未来贸易产品的技术法规应该尽量和各国现有规范协调一致,并且适合国际社会环境,否则会造成产品混乱,增加成本。对消费者、出口企业,以及自由市场的存续性造成损害。另外,盛纳德预测,2020-2030年世界汽车将从现在的8亿辆增加到16亿辆。 点击进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直播专题: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共赢的未来(上)

  以下是嘉宾发言全文:

  我很荣幸能够第二次参加这个活动。我想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谈一谈全球合作的问题,跟大家探讨技术规范和法规方面的国际合作,如何帮助我们在后危机时代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很多专家都试图理解和分析我们刚刚经历的、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这一危机影响了很多国家和行业,而这些国家和行业还没有从危机中复苏过来。人们着重关注危机中的金融方面,但是危机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模式。因为这一模式中,市场参与者并不完全清楚他们使用的资源成本,具体来说就是能源和原材料。

  资源成本不能以单纯的市场价格来衡量。现在都已经知道,应该更全面地考虑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耐用品。所以,我们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评估一个产品的全面使用成本。我们对成本进行贴标,来证明它的性能,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参考信息。只要标识可以在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范畴内开展,我觉得是可行的。我也在轮胎行业跟大家谈一谈我对这句话的认识。

  首先,大家知道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制定轮胎技术规范的机构,他们定义轮胎产品的技术特性,确保轮胎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同时确保有合适的标准。这些技术标准和指标可能会随着技术创新而不断变化。至于在这方面的国际合作,ISO总部设在日内瓦,有147个成员国,在许多领域非常活跃,包括在轮胎工业。国家或国家联合体,比如欧盟,制定在其领土内实施的技术法规,都是强制的技术法规,是法律的一部分。

  技术法规经常由一个国家的行政部门制定,比如说中国的交通运输部或者美国的交通运输部。也有可能是跨国机构,比如欧盟委员会的能源与运输署。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全球推动技术法规的协调一致。中国还没有加入UNECE1958协议,但已经签署了汽车全球技术规则UNECE1998协议。我再来谈一下能效问题。轮胎真的对道路运输业中的化石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很大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

  平均来说,轿车燃油的五分之一用来克服轮胎的滚动阻力。这样一个比例在重型卡车上大概是三分之一。道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大概占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这意味着大概有4%的二氧化碳是由轮胎造成的。轮胎每年排放二氧化碳11亿吨或者说消耗了3.7亿吨燃油。轮胎的能源效率是可以改善的。自1992年以来,我们的团队通过改变汽车轮胎橡胶的化学成分,使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消耗更少的能源。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汽车都能用米其林的节能轮胎来替换传统轮胎的话,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6000万吨,也就是说可以减少燃油消耗2000万吨或者说5%。

  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已经有所提高,这三个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制定轮胎方面的法规。2009年,欧盟通过了建立轮胎相关门槛和标识的法规文件,并将于2012年实施。美国宣布在2011年将有新的针对轮胎行业的法规出台并生效。今年日本已经开始实施自愿对私人轿车用的绿色轮胎加注标识。我们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轿车市场,在这样的革命中也有直接利益。对于那些希望节省燃油的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都是有好处的。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整合这些技术法规,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轮胎行业的能效问题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技术法规如何能够帮助确定产品的性能。我想强调的是未来的技术法规应该尽量和现有规范协调一致,并且适合国际社会环境,否则会产品混乱,增加成本。对消费者、出口企业,以及自由市场的存续性造成损害。我想总结一下,请大家再思考我们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挑战。我们预计,2020-2030年世界使用的汽车将从现在的八亿辆增加到十六亿辆。

  

米其林盛纳德:2030年前世界汽车存量将增至16亿辆

  点击进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专题 中国经济网全程直播

  (责任编辑:索智涛)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