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前,41岁的中星微公司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刷新了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的纪录。与其他院士不同的是,邓中翰是个来自企业的院士。可以说,从邓中翰身上,我们更能深刻体会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力量。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邓中翰毕业于拥有全美最多顶级专业的著名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他有着众多杰出的校友——英特尔公司总裁、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等等全球IT行业的标准树立者。与他们一样,邓中翰是中国IT领域的领军人物;不过这许多校友都不能匹敌的是邓中翰所横跨的学科数量,伯克利建校一百多年来,邓中翰是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人。
为什么一个立志要做科学家的人最后要研读经济管理专业,最后又走上从商的道路?邓中翰1995年在日本“无所事事”的一周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那时邓中翰还是一名美国加州大学的学生,他到日本参加学术会议,因为签证问题不得不滞留日本。等待的7天时间里,他“无所事事”地在路边看着繁华的银座和来往的人群。
邓中翰在想,“为什么自己离开中国时人们的工资才一百多元,而有些国家会这么发达?为什么有股市?为什么有产业……这些在我以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考虑的东西突然间冒了出来。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又是如何支撑着这个世界运行的?”
第一次感受到经济力量的邓中翰表示,他的价值观在那时候发生了重大转折。“我第一次有时间审视校园外的世界,思考校园外的人们都在忙碌什么。我发现经济是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也就是那一周过后,邓中翰回到学校,又选择了经济管理学专业修读,为从学者向企业家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从硅谷到中关村
尽管曾在Sun和IBM这两个IT界令人神往的公司工作过,不过邓中翰始终是怀着创业梦想,希望靠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硅谷一试身手。他辞去工作,回到硅谷,创建了芯片公司Pixim,领导研制高端数码成像半导体传感器。
凭借知识和能力,邓中翰获得了成功,Pixim市值顶峰时已达1.5亿美元。在邓中翰富裕而安逸的美国梦也已实现时,邓中翰踏上了归国创业的道路。
1999年10月,在海淀区北土城西路一个半地下仓库里,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了。邓中翰与一些来自硅谷的同伴一起,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归国组成中星微的核心创业团队,担当起实施国家“星光中国芯”工程的重任。
2001年3月,中星微终于推出了中国第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并实现了产业化,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从“海归”到院士
对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邓中翰来说,去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邓中翰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满10周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中国芯”成功打入全球市场;同样是在这一年,邓中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刷新了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的纪录。
对于自己参选院士的经过,邓中翰只是表示自己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并感到幸运而光荣;他也表示基于自己的企业家身份考虑,自己能够当选院士可能暗示着国家的科技成果考量依据正在有所变化。“我走上科研的路,并不是为了得奖,更不是为了荣誉,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爱好与兴趣。”邓中翰笑着说。
从中星微公布的数字来看,光是计算机图像处理芯片就卖出去了几亿枚,什么概念?就是说全世界有几亿电脑摄像头里装的都是中星微的芯片。
“让那么多人在互联网上实现‘让天涯变咫尺’,让那么多人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这个贡献才是非同寻常,这才是他们真正牛的地方,也是邓中翰牛的地方。”一位知名IT评论家在博客上评论。
■观点
科研成果应从经济效益来衡量
邓中翰说,后危机时代,科技体制创新能够为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保驾护航,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政府应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面为自主创新、为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当前我们的科技体系,评价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的以发表论文、获得相关奖项的数量等方面衡量,邓中翰则认为科技创新成果应该从它是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及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
今年将成为物联网元年
邓中翰说,今年将成为物联网元年。互联网现在目前主要是在媒体、游戏、新闻等方面的应用,但是还没有真正应用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去。
物联网本来就是互联网的延展,也就是说物联网本来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现在把它做得更加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