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企顶风夺王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0日 14:48  中国经营报

  拓展盈利空间 争取未来话语权

  龙飞

  估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最近有点郁闷,5天前他才明确表示:人大要管一管大型央企拿钱去竞标地王的事。两会刚闭幕,央企就在北京制造了3个地王。

  3月15日两会结束后的北京首场拍卖让人见识到央企的疯狂,远洋、中国烟草、保利、中国兵器、中信,简直就是“中”字头企业的大聚会。以至于参与其中的准民营房企华远地产被潘石屹嘲笑为“不是花钱买地,是花钱买丢人”。

  地王疯狂还是央企疯狂

  当天的拍卖,六宗地块共成交了143.5亿。其中远洋地产、中国兵器、中信地产分别成就了3块“地王”。

  其实业内人也早已估计到此次拍卖的疯狂,只是没料到疯狂的程度而已。特别是一天前的两会闭幕记者会上,温总理还信誓旦旦要控制高飙的房价。24小时后,政府的宠儿就一口气制造了3块地王。据记者电话查询得知,3月16日地王附近海淀东升乡的部分二手房源,单价马上涨4000元,涨价近两成。

  其实央企的大洒金钱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在2009年各地产生的90多个地王中,央企占了60个左右。本来按照国资委2005年的考虑,100多家央企中只有16家以地产为主业,其他央企则将其房地产业务逐步剥离。但事实上,2009年已经有七成央企涉足地产业,而且愈演愈烈。

  这种情况让国资委也有些看不过去。去年年底,国资委明令禁止央企拿地王。然而这一纸禁令仿佛变成了阿Q口中白衣白甲的天兵,貌似强大,实质小强。进入2010年,央企拿地势头不减。1月份全国土地成交总价前10的地块中,有7宗是被央企或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拿下。数据显示,央企中仅母公司和二级企业设立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资产总量,目前已高达1800亿元。

  为何央企如此热衷于房地产业?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这非常简单,这说明他们对土地有需要,并且手里的资金充足程度要高于民企。北方地产副总经理杨青半年前曾对记者表示,这是因为在前两年的购地大潮中,民企十分积极。2007年,民企扮演了拿地王的主角。上一轮大多数有实力的民企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但此前国企并未积极参与争夺土地资源,因此其土地储备整体比较匮乏。

  他同时表示,央企的介入土地市场同样是市场化的行为。“土地如果无法盈利,同样面临市场的惩罚。”他表示,国企不可能不考虑成本,它必须考虑到回报,而且国企内部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制度,包括问责制度,如果国企盲目举动导致亏损,相关负责人肯定会受到严格处罚。

  都是金钱惹的祸

  在华远失意拍卖“3·15”的拍卖会后,潘石屹安慰老朋友任志强“任总,不是你无能,是央企太有钱了”。去年年底,民生银行曾发布了一份《地产金融蓝皮书》。其认为国有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有三大因素。最重要一条就是国企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

  这几乎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从2008年年底开始,银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就变得源源不断。有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去年他们为了贷款给央企,还要请“上级领导打招呼”,请吃饭更是不在话下。杨青认为这并不难以理解,他认为这是因为国企本身代表一种责任,银行相信国企的偿还能力,国企有国家资金做担保。

  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国企必须找到“短、平、快”的投资渠道。民生银行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国企的主业正因消费不足而导致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化进度远比其他行业理想,国企急于扩大地产比重。”

  但这不能解释为何央企“这等肆无忌惮地买地王”一位参与了当天北京拍卖会的开发商表示,“按我们公司这么多年的开发经验,远洋拿下的大望京地块单价1.8万元左右已经到顶了。”他认为除非市场出现非常疯狂的上涨,否则两年内这一地块很难赚钱。而潘石屹在事后也表示,经他们公司测算,按远洋2.75万/平方米的楼面地价算,销价需要达到4.5万元/平方米,才可以有10%的利润。而如今望京房价在2.5万~3万/平方米左右。

  这样一算,似乎远洋此次拿下的项目很难有获利的空间。但有了解国企内部情况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远洋能将项目卖到3.5万/平方米就已经能够盈利。“央企的资金成本平均会比普通民营企业低20%~25%,另一方面央企比民企在‘关系’成本上更有优势。”他表示。

  此外,“即使央企在某一项目中出现亏损也会继续抢占市场,”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因为央企现在把房地产的蛋糕做大,以后与国资委商谈房地产剥离时,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民生银行的研究报告也表示,央企多为垄断性行业,可以用垄断行业的暴利弥补房地产行业短期的微利甚至亏损,以快速扩大在房地产行业的份额。

  可以预见,在宏观经济环境未起变化的背景下,“地王”央企造的标签还会继续发挥魔力。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