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代旱灾:艰难往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8日 00:03  中华工商时报

  

历代旱灾:艰难往昔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旱灾往往在较大范围发生且可持续多年,故对农业生产危害甚重。我们利用历史文献记载研究的历史重大干旱事件,是指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4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根据这些历史文献,近1000年来重大干旱事件14例,其中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分别是:公元989-991年(北宋);1209-1211(南宋);1370-1372年(元);1483-1485年(明);1585-1590(明);1637-1643年(明);1784-1787年(清)和1875-1877年(清)。

  这14个干旱事例中,以1637-1643年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1585-1590年干旱地域最广,且地域分布变化最大,前期北旱南涝转变为后期的北涝南旱;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1785年则为江淮、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而公元989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

  1637-1643年的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我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

  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这样的持久干旱情形也是最近50年所未见的;汉水、汾水、浍水、汶河、渠河水涸。疫疾伴随旱灾和饥馑迅速发生并蔓延,这期间蝗虫大面积发生。

  1785年为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据史料记载:“太湖水涸百余里,湖底掘得独木舟。”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严重旱灾持续4年,并伴随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其持续少雨时间和酷旱记述为近50年所未见。江淮及太湖地区1785年夏季降水量低于现代记录的极小值。如苏州1785年夏季6-8月雨日数仅28天,夏季降水量的推算值为174毫米,为18世纪夏季(6-8月)雨量的次低值,也低于1951-2000年的最低降水量记录,其距平百分率低达-57.4%,即夏季雨量的减少近六成。在持续旱灾期间,黄河下游及黄淮、江淮飞蝗大爆发,还出现疫病大流行。

  公元989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该年开封的年降水量推算为191毫米,为最近的50年所未见;公元990年的年降水量为357毫米。旱区中心地带这2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减少近六成,连续2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这也低于最近50年的最低气象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极端干旱个例发生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其中1585-1590年(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持续6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到来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1637-1643年(明崇祯十至十六年)南北方连续7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1784-1787年的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则出现在小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1876-1878年(清光绪二至四年)持续3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全球大范围气候转暖的背景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