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姗姗
最近几天,关于铁矿石谈判的传闻不断,先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向日本钢铁企业的要价上涨90%,又有传言称因在价格上分歧较大,钢厂和矿山企业暂停谈判。
由于在谈判还未有任何结果的敏感时期,供需双方都不会对谈判的进程进行任何正面的表态,因此上述传言自然也无法得到当事方的证实。不过,笔者综合钢厂在原料采购方面的一些真实情况和最近在大宗商品原料谈判方面的一些进展认为,已经一年比一年趋于破裂的传统铁矿石谈判基准价格机制,很可能会进一步瓦解。
早在2008年,传统铁矿石谈判基准价格机制已经被撕开了一条缝:在巴西淡水河谷与日本钢厂商定基准价格后,澳大利亚的“两拓”首次打破了首发定价惯例,并未遵循日本和巴西的基准价格结算。2009年,定价传统再次受到冲击,中国坚决不接受三大矿山企业陆续与日本钢厂谈定的基准价格,以至于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年度价格协议。
今年,日本钢铁企业很有可能也支撑不住了。最近,必和必拓宣布已经就2010年绝大部分硬焦煤产量与中日欧的买家(主要是日本钢厂)达成了价格协议,此前与铁矿石一样采取年度定价的炼焦煤,已经被改为季度定价。
对此,联合金属网的最新分析报告指出,煤炭与铁矿石价格体系可说是一脉相承,2010年的煤炭定价方式转变,可能预示2010年度铁矿石也将采取“灵活定价机制”,传统机制将被打破。
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未来日本钢企2010年也与丰田、川崎等用户采取钢材季度定价,则2010年铁矿石价格极有可能也将采取季度定价方式,而灵活的定价方式意味着长协价格将与现货价格更加接近,2010年焦煤价格上涨55%后就与现货基本持平。
定价更加接近现货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从2008年就开始极力推广的新定价方式,为此,多家机构还配合制定了铁矿石现货指数,而越来越多的投行也紧跟其后,推出了基于铁矿石现货指数结算的衍生品交易合约。
对中国的钢厂用户来说,他们已经在承受着没有年度价格合同而引发的混乱。当被问起目前与矿山企业按照何种价格进行结算时,几乎一个钢厂一个说法,甚至有的钢厂透露,跟矿山企业的定价已经是一船一个价。
到底怎样的定价机制才更适合供需双方双赢的模式?这也许是比短期内达成一个具体的价格涨幅更需要双方心平气和坐下来探讨的。
曾经担任必和必拓中国区总裁的戴坚定(Clinton Dines)近期撰文提出建议——“当务之急就是寻求一个能正确反映铁矿石运输成本的新型定价机制,鼓励投资商理智地选择低成本矿场作为投资目标。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铁矿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大都是小规模、高成本的,并存在财务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