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蕴彰
2009年10月,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证书批准后,围绕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争议,迅即在业内发酵。
而随着两个月后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 “加速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这一争论一夜间成为全体国民关注的焦点。
此次全国两会前后,更有百人上书反对,政协委员亦联名上交提案,担忧转基因主粮商业推广的安全性。农业部则多次通过媒体澄清转基因主粮的相关问题。
就在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十多位两院院士高调支持转基因水稻,令该领域的争论渐趋平息之际,转基因玉米似乎尚未引起关注。不过,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转基因玉米领域存在的争议和风险更大,甚至对于最关键事实的认定,亦存在截然相反的描述。
交锋一
全国两会前夕,一位与转基因玉米研究推广关系密切的官员表示,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批准有些过早。国内企业3-5年内很难推出可商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届时,一旦鉴于相关政策国门打开,外资种子企业的转基因品种进入中国占领市场,中国的玉米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对于国内转基因玉米研发现状,这位官员推荐记者采访玉米行业一位权威科学家。
这位科学家向本报透露,农业部批准了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这个品种,可能存在一些重大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研发过程中,关键实验环节未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实验最终获得的品种存在很大的安全不确定性。
这位科学家介绍说,为了保证转基因品种万无一失,在玉米品种开花散粉前,几乎所有的实验关键环节都必须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里面的大气压力比外面低,这样“从实验过程一开始,空气都是往里流的,所有的空气都要经过过滤,过滤后的所有东西都会沉淀在管道里的一个箱子里。实验室里那些花粉、孢子等转基因微生物绝对不会跑到实验室外的大气当中去”。
由于工作关系,这位科学家曾赴美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国多次实地考察。“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非常严格,一般人不允许进。进第一道门后,衣服要挂在门外的玻璃墙上。再经过几道门才最终进去。参观人员则都是隔着玻璃墙观察。”在美国,先锋、孟山都这些世界种业巨头如果转基因研发违反这些规则,一旦被发现,对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此次获批的转基因玉米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上述科学家表示,自己对范云六研究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过程比较了解。农科院根本没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这样的设备,“中科院遗传所有这个设施,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没有使用这个设备”。
随后,本报向多位农业科学家求证,除一位科学家肯定“农科院肯定没有配备这种设施”外,其他人士均表示,不了解范云六是否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做过实验。
针对上述疑问,本报随即联系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参与该玉米品种研发的副研究员陈茹梅回应说,“只有研究像非典病毒一类危害性特别强的病菌时”,相关重要实验才会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中进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研究还没有到那么高的级别。
“我本人在美国先锋种业公司工作过,他们的实验室就不是负压的。”陈茹梅说。
交锋二
采访中,一位种业公司的育种博士,提出了针对转基因玉米的第二个质疑,即该品种不抗虫,不抗病,也不能提高玉米产量。其功能主要是“植酸酶玉米”能令生猪消化更多的磷,从而减少来自动物粪便的污染。这一看法得到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认可。
不过,这位育种博士进一步质疑说:“在玉米加工成饲料的过程中,遭遇高温处理,消化磷的作用将会降低。”
对此,陈茹梅坦陈,植酸酶玉米,既不抗虫,也不抗病,也不能提高产量,与其他玉米品种相比较,突出的功用是“能帮助猪鸡鸭等单胃动物消化饲料中丰富的磷”。但她强调:“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中所含的‘酶’是一种耐热的酶。”
奥瑞金的声音
前述对转基因玉米提出质疑的科学家还向本报透露:“大约两年前,农科院把‘玉米转基因植株’卖给了奥瑞金公司,价格是一年几十万。”
“转基因植株”还不能称为 “品种”。在“转基因植株”基础上,还要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技术及常规技术等技术手段,才能转化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品种”,而“转化”所需要的时间最快也得2—3年。因此,前述科学家认为,未来三五年内推出商业成品有很大难度。
奥瑞金公司是中国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种子企业,也是植酸酶玉米的独家供应商。中国转基因主粮获批的消息传至美国后,该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其间的1月27日,更是涨了一倍,并在之后的几天内继续上涨,6个交易日涨幅达到300%!
记者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该公司董事长韩庚辰。针对业内的质疑他回应说,农科院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前期的研究实验,也是在“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内进行。
“别人怎么知道生物技术研究所没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呢?我们公司也有‘负压温室、负压实验室’设备!”韩庚辰说。
这一说法不仅不同于上述科学家的介绍,与生物技术研究所陈茹梅的说法也明显不同。
对于外界一致认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不能提高产量的说法,韩庚辰解释说:“我们已经将‘植酸酶’转到我们新的玉米品种中去了,下一步推出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不仅含有植酸酶,还能提高产量。”
而此前,韩庚辰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该品种的产量较普通玉米提高了10%-15%,并希望转基因玉米能在2011年或2012年投入商用。”
韩庚辰还透露说,奥瑞金与农科院的合作始于两年前。两年间,从“植株”到“品种”的转化工作已基本完成。按照计划,今年在山东省内将开始大约1万亩的种子批量生产。奥瑞金目前已经在同农业部讨论商业化种植的推进时间。
谁是“推手”
事实上,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批准,中央一号文件的高调支持,在相当多业内人士看来,都显得太过突然。
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转基因植物就列入我国“863”计划,但与棉花在我国早就开始商业化种植不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一直非常谨慎。
接受本报采访的种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一致的看法是,我国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研究真正发力是在2008年,当年7月9日,国家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启动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但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又有哪些人或事助推了我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超常提速,都显得模糊不清,知情者甚少。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获批。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前最难跨过的一个关口。而一旦跨过了,也就意味着我国转基因水稻、玉米投入商业化种植并不遥远。
对此,国内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表示了他的担忧。在前不久科技部一次种业座谈会上,李登海通过登海种业公司总经理李晓霞转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国率先放开转基因种子商品化,将引起很多不可预计的后果。我国大型作物转基因研究基础很薄弱,拥有的合法基因很少,99%以上专利被国外控制。”
由于李登海是中国育种界公认的顶级专家,又与美国先锋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他的表态引发了不小震动。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使我国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企业大规模商业推广还为时尚早,很多条件还不具备。”
如此情形下,用前述科学家的话来说,安全证书的获批,范云六等一些转基因科学家和奥瑞金公司,是本次中国转基因政策提速的“推手”。
本报获悉,在2009年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前,决策部门曾几次召集包括范云六在内的多名科学家、企业家座谈,听取推进转基因水稻、玉米产业化的建议。这几次座谈对推进转基因决策至关重要。
有接近农业部的人士介绍说,作为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独家供应商,韩庚辰参加了座谈会。会上,韩庚辰介绍了植酸酶玉米的好处,并表示最晚能在2012年内将该品种投入商用。
座谈会后不久,中国首次为转基因主粮颁发了安全证书。
对这一情况,韩庚辰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底他曾向统战部递交了一份内容为“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建立国家转基因工程规划”的建议。但他没有参加过安全证书批准前的座谈会。
尽管转基因玉米领域基本情形仍模糊一片,但毕竟安全证书已经获得批准。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基本情况没有明晰之前,在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方面,政策层面一定要慎之又慎,绝不能轻言放开。
对此,农业部一位官员告诉本报,我国政府一直对本国种子行业实施保护政策。他举例说,目前政策上不允许外商设立经营销售型种子企业和独资企业。经营粮棉油种子的合资企业,外商股份不得大于50%。“政府的目的就是从国外引进先进育种经验的同时,保护本国种子资源。”这位官员说。
转基因玉米领域的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农业部一些官员的重视。农业部两会期间也出面澄清说,发放安全证书,不等同于商业化生产。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将稳健推进。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