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 (记者 徐立京)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国际商会副会长、国际济丰集团总裁谈理平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城市化创造的巨大需求空间,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而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加快都市圈建设应成为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他分析说,城市化创造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包括生产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等。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引出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城市人口比重从现在的1/3上升到2/3,即从4.5亿增加到9亿,则可增加225万亿元投资。
二是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由于我们的工业化速度大大快于城市化速度,导致当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可以满足人均3000美元GDP消费水平的时候,9亿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只有700美元,使得国内需求总规模和供给总规模严重不对称。如果城市人口比重从现在的1/3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总额就需要增加55%,相当于GDP规模要扩大27%。2008年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万亿元,据此测算仅国内消费就可以增加10万多亿元。那么,无论国际环境怎样恶劣,中国经济也可岿然不动,并走向内需所主导的长期高速增长新轨道。
三是为服务业发展开辟巨大空间。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密不可分,不仅依托于城市的大工业体系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也离不开商业服务与医疗、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服务业比重只有40%,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进入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时候,服务业比重在50%左右,如果我们的服务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就等于为经济增长创造出10个百分点。
谈理平委员认为,走都市圈的城市化道路,是最为集约和有效的城市化模式。我国应加快建立相应数量的都市圈。
首先,都市圈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高度集约化的道路才能持续。否则,当人口总数上升到15.5亿人、其中12亿人居住在城市的时候,耕地面积就会缩减到16亿亩以下,就不能满足中国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只有都市圈才是能够最集约利用土地的城市化模式。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单位土地经济产出量与人口容纳量要高出十几甚至几十倍。目前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均占地是中小城市的1/6,单位土地产出率却是中小城市的40倍。
其次,都市圈模式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空间聚集使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将使生产率增加3-8%,而距离增加、密度降低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第三,都市圈模式能使城市的辐射功能得到更大发挥。强调中心城市及其核心作用,是都市圈模式的关键特征,而圈层式的空间结构,使整个都市圈形成高级别、均衡化的城市网络体系,从而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的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在一定程度消解困扰我国多年的城乡差别和“三农”问题。
第四,都市圈模式有利于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区域内各城市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从“统筹”的角度考虑问题,实现统一规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区域竞争力,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谈理平委员最后说,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模式已成雏形,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在加快和提升中。现在的重点是要采取措施引导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加快都市圈建设步伐。38c
特别推荐:
2010年全国两会综合报道会议直播系列
中经在线访谈之“2010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节目1e4
(责任编辑:刘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