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大财经委建议明年两会晒晒公款支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1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称,“三公消费”难公开,源自预算工作不到位

  熊剑锋 刘展超

  明年两会时,公众广泛关注的行政支出数据,可能要在财政部的报告中“晒一晒”。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昨日表示,建议财政部明年向全国人大报告基本建设、行政经费等社会关注的项目支出情况。

  人大财经委是在对去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今年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中作出上述建议的,人大财经委建议全国人大批准去年的预算执行报告和中央预算草案。

  行政成本高企

  对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人大财经委认为,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财政收入增长不够稳定,一次性、特殊性收入增加较多,部分税种没有完成预算;预算支出进度较慢,部分项目支出追加较多,有些预算资金没有及时发挥效益。

  对此,人大财经委在审查结果报告中建议,财政部应进一步规范、细化预算编制,各项预算要编制到部门和项目,逐步减少代编预算;同时细化政府预算科目,提高预算透明度。2011年,向全国人大报告基本建设、行政经费等社会关注的项目支出情况。

  行政成本过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一直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2008年有学者曾经提出三个3000亿元的估测,即公款出国3000亿、公款招待3000亿和公务用车3000亿元,并认为中国的行政成本多年来高居世界前列。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月27日在接受在线访谈时也强调,“三公消费”(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支出)也关系到反腐败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温家宝说。

  而行政成本也成为此次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政府行政开支晒一晒很有必要。

  迟福林说,仅2005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加起来就高达6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行政成本25年涨了87倍。

  财政部今年摸底

  据知情人士透露,对于这些状况,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财政部采取积极措施,财政部相关司局共同研究的结论是,三个3000亿元的数据肯定不对,实际比这个小,但因目前的统计支出科目所限,很难获得相对准确的统计数据。

  此前,广州市财政局在公开114个市级部门的部门预算后,该局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三公”没有数据,主要是制度安排不到位。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悉,财政部有关部门将从今年开始改革预算科目,设立反映行政成本的支出科目,从而统计出全国的行政成本规模。

  深化预算科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设了支出功能分类目级科目22个,其中10个反映行政单位支出和参照公务员管理、财政补助及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支出。

  此次财政部将行政成本定义为行政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开支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包括行政单位离退休支出、住房改革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

  财政部要求,各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自行确认属于行政成本的支出及项目,然后上报2001年到2010年的行政成本数据。

  《预算法》或要求预算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10日在两会新闻中心表示,目前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消费”支出,原因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目前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

  “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三公支出’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但还没有细化到每一项的支出。”高强称。

  高强表示,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预算公开应该是应有之义,但实际的执行情况还不令人满意。 “这不仅取决于政府部门有一个公开的意识,还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具备公开的条件。做不到这点,还是不会令人满意的。”高强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