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产经 > 2010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 > 正文
继首轮谈判未领到“门票”之后,铁矿石谈判相继传来对中方不利的消息。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获知,引人注目的今年首轮铁矿石谈判已有最新进展,力拓与日韩企业共同敲定“价格上涨40%”作为今年铁矿石首发价。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企则未参与该谈判。
这标志着澳矿商首发价取道日韩策略生效。早些时候,力拓和必和必拓曾将“日韩价”作为“亚洲价”逼迫中国去年铁矿石谈判中道崩殂。
据接近力拓人士介绍,尽管日韩尚未作出正式表态,但新日铁和浦项基本已接受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趋势。“全球钢价上涨明显,直接导致矿商上调铁矿石价格。到目前为止,首轮谈判仅是在数字上进行博弈,涨势已定。”该消息源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
另有不愿具名宝钢人士向本刊透露,宝钢牵头的中方代表团亦基本接受铁矿石涨价之趋势,已退守不超过30%涨幅的底线。但三大矿极有可能故技重施,迫中国钢企就范。
早在与日韩企业正式谈判之前,矿山方面已经开始加紧造势,渲染铁矿石供求紧张局面。本刊自海关统计数据获悉,去年10月,中国进口铁矿石4547万吨,比9月份减少进口1908万吨,降幅达到30%,创8个月以来新低。
40年来牵扯中国钢铁行业神经的铁矿石谈判,悄然阴霾密布。
中 国
宝钢分饰两角的尴尬
与去年不同,今年铁矿石谈判由宝钢唱主角,不再延续去年中钢协牵头的模式。而宝钢身份和一连串的涨价动作却在国内饱受诟病。
宝钢作为谈判代表,亦存在历史根源。从1998年开始,随着中国钢铁业发展提速,加上铁矿石谈判机制规定的种种优先权,中方开始以最大需求方的身份,积极谋求在国际铁矿石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当时中国钢铁业还处于一片散乱之中,随着钢铁业的主管方——冶金部被解散,关于谁代表中方谈判的争论没有得到解决。”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教授许中波表示。冶金部被撤消后,中国冶金企业管理协会成立。
一年后,1999年1月,中国冶金企业管理协会改组并更名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但新近改组的中钢协显然无法撑起门户,作为国内最大钢企,宝钢顺利成为中方谈判阵营的“头雁”。
宝钢能否把握大局?某中型钢企高层向本刊表示,2008年以前的10年中,中方谈判代表均由宝钢牵头,而宝钢为行业服务的职能不明确,曾导致宝钢谈下的铁矿石价格一度飙升。自2002年以来,除2007年的谈判中方居于主动外,其余年份均处于被动。公开测算显示,中方为此累计多支付7000亿元。
该人士说,宝钢在之前的铁矿石谈判中“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无意为其他钢企服务,其目标重心是与澳方谈定适合自己使用的长协矿‘宝钢价’”。
“一方面,宝钢不能反映中国钢铁生产的总体成本,宝钢进口矿资源丰富,国内一般大钢厂还要依赖部分国产矿;宝钢进口成本低,特别是运费低,有临港优势,所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运费成本是地处内陆的武钢、山东钢铁等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宝钢是高端板材的代名词,最近其涉足取向硅钢,产品更往高端方向发展,但问题恰恰是,宝钢不能反映中国钢铁市场结构,因为中国钢铁生产、需求的“大头”还是建筑钢材。”该人士表示。
矛盾一直在激化。本刊获悉,由于2008年铁矿石长协价涨幅达到史无前例的96%,国内其他钢企对宝钢的不满情绪“达到无法协调的地步”。
随即,商务部回应众多中型企业质疑,由中钢协出马,组成铁矿石谈判新阵容,与两拓和淡水河谷进行去年的谈判,意在集合行业力量、增加谈判筹码。
然而,没有谈判经验的中钢协没能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去年8月17日,中钢协发布2009年度中国与FMG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结果,粉矿降价35.02%。而事实上,澳大利亚第三大矿石出口商FMG的铁矿石只占中国进口量的4%不到,该价格遭到大卖家力拓和必和必拓的拒绝。
因为与中方在去年9月底前未达成相关融资协议,FMG在12月1日宣布,之前与中方达成的铁矿石长协价(铁矿石以长期协议价格供应)失效。至此,中钢协主导的去年铁矿石谈判以完败告终。
中钢协在去年铁矿石谈判中的失利,使中国正在考虑重新组合一个更有实力的谈判队伍将其取代。去年8月13 日,相关部门再次将启用宝钢进行谈判提上日程。原因是“考虑到中钢协并非一个企业主体,没有相关商务谈判的实战经验,可能并不适合直接代表中国钢企和三大铁矿石巨头进行国际铁矿石谈判”。
日 本
“裙带”日本价意义几何?
今年2月2日,力拓已与日韩完成首轮谈判,前者要求铁矿石长协价在去年的基础上涨价40%左右。
这意味着今年铁矿石谈判首发价出炉,“日本价”奏效,澳矿去年“先下日韩,再逼中国”之策略得以延续。
分析人士指出,因为能体现自己的利益,澳矿乐意接受“裙带日本价”。本刊记者获知,2月初首发价出炉后,日韩第一反应即对40%的涨幅“并不排斥”。而鲜明的对比体现在,以宝钢为首的中方代表仍在苦守30%的涨幅底线。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获悉,必和必拓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业务主要合作伙伴是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和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旗下的伊藤忠丸红钢公司(MISI)和三井物产的兄弟公司日本新日铁公司,均为日本主要钢铁公司。日企与澳矿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
对日企“裙带”关系稔熟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曾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日企善于聚集产业资本,并将其渗透至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型产业更是如此。
“多年来,到澳大利亚谈判的日本企业就是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等几家综合商社,它们甚至还可以联合起来,买下资产后再悄悄分配。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于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扮演产业组织者的角色,对日系企业的协调性很强,主动、有序地融入澳大利亚。”白益民在撰文中如此表示。
他介绍,日本从1965年就开始投资澳矿,10年中每年都保持数倍增幅。在此期间,日本的投资策略很简单,就是 “悄悄地进村,开枪的不要”。而早在1960年,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正式启动,第一船货就供给了日本。
另有接近今年首轮谈判的人士亦表示,日本与澳矿之间的谈判,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二者关系与其说是谈判对手,倒不如说是“同盟分账”——即便涨幅再大,包括新日铁等在内的日本钢企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该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透露,“两拓”与日本的谈判丝毫没有与中国谈判的剑拔弩张。“两拓”代表团中甚至有日控股方人员的身影。
澳大利亚
疯狂的袋鼠
去年6月5日,力拓和必和必拓计划整合双方在西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务,意图将合并后的海运铁矿石规模打造为 全球第一,从而保持在铁矿石领域的强大议价能力。
这份引起轩然大波的方案,涉及金额超过1100亿美元。主要条款即必和必拓将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换取西澳皮尔巴拉合资企业50%的股份,如果双方在6个月内仍不能达成约束性协议,双方的初步协议将终止。
而去年12月5日,正是这一期限的最后一天。两拓5日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签署了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已经将企业合并的文本呈交给欧盟委员会和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寻求审批通过。澳当地媒体分析认为,两拓将把铁矿石开采、铁路运输和港口业务全面合并,这会节约运输等在内的各项开支。
两拓合资已逐渐提上日程。如进展顺利,铁矿石供应商将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铁矿石谈判极有可能变为中澳商业博弈。“袋鼠”将在今后的铁矿石谈判中居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分析机构认为,如果“两拓”合并,全球铁矿石市场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变为“两强”寡头垄断,而这三家铁矿石供应占全球供应量的80%,市场集中度将空前提高。
该合并计划在第一时间遭遇国际舆论与相关机构的反对和抵制。《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获悉,就在“两拓”发布合并铁矿石业务公告当天,国际钢铁协会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针对此事的反对之声,且言辞强烈。国际钢铁协会秘书长克里斯姆斯(Ian Christmas)当天表示,目前看不到该交易符合公众利益,因此不应该获得通过。
国际钢铁协会反对的理由是,“两拓”组建合资公司,并不利于公平竞争,所以应被阻止。这个全球最大的钢铁行业协会组织旗下成员生产的钢铁,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85%左右。
相比之下,欧盟的实质动作或许更加奏效——今年1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两拓”最近达成协议的合资计划,正式进行反垄断调查。
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指“两拓”合资计划或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公。虽然委员会强调,展开调查的决定并不意味当局已掌握两间公司违规的确实证据,该会也没有就调查设下限期。但饶有意味的是,欧盟在回复《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邮件采访时表示,该项反垄断调查将“not with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遥遥无期)。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举措将会成为“两拓”合并道路上最难克服的障碍。力拓总部设在伦敦,它必须接受欧盟的市场监管。欧洲钢铁厂已不止一次向欧盟方面投诉说,目前铁矿石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原因就是包括“两拓”在内的三大矿商在铁矿石供给方面高度垄断。
在国内,中钢协在第一时间发出公告,以强硬姿态反对该项合资。此外,中钢协号召全球钢铁协会联手阻止该项交易。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称,中国有将近一半的铁矿石需要进口(去年年度数据上升至69%),而“两拓”出口到中国的量又占据了整个进口量的一半以上。
另有观点认为,无论“两拓”合资协议最终是否能达成,中国的铁矿石谈判机制和思路都必须转变。“两拓”合并只能作为一个符号,以最大买家的身份,延伸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更加值得中国钢铁业深思。
多年以后,中国钢铁业还当记得这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年份。因为潜藏在其中的,不止是商战中一城一池的得失,还有全球商业话语权,及其对决心态的轮转与涅磐。
袋鼠与熊猫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