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工荒”溯源:错位的需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4日 23:17  经济视点报

   在中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的河南,渐成为务工主力的新一代农民工开始选择性就业,他们中的一大批走向二线城市,甚至回到承接了产业转移的家乡。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 婷

   虎年春节刚过,在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河南,许多农民工又收拾行囊,踏上外出务工之路。与此同时,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地区在春节后却出现严重的用工荒,而且态势愈演愈烈,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内陆省份,从最初的缺技工扩展到技工、普工一起缺。

   那么,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都到哪儿去了?在企业四处寻工背后,是农民工就业观念的改变。渐成为务工主力的新一代农民工开始选择性就业,他们中的一大批走向二线城市,甚至回到承接了产业转移的家乡。

   作为中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的河南,在面对用工荒和就业新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将如何应对?

  现象

  用工荒中的“苦”“乐”表情

  “空中飞人”寻工记

   一个格子花色的旅行包上支着一张约一米高的硬纸牌,上面用红色的大字写着:“到东莞每月1400元包吃住”。

   这个简易的招聘摊位,搭在郑州市二马路劳务市场内。雇主廖云峰不时与前来咨询的农民工交流着。同时,他还散发着工厂的招聘传单,穿梭于长达百米的寻工队伍中。

   “目前广东招工非常困难,希望到河南有好运,让我尽快带60名工人回厂。去年年底,我们就开始在几家知名招聘网站和职介服务公司发布招人信息,可就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面对“用工危机”,2月22日,廖云峰飞抵郑州,北上寻工。

   廖云峰的无奈有其原因:如果到河南再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很可能意味着去年年底接到新加坡的30万玩具订单因为“缺工”而泡汤。

   “现在,我已放宽了条件,只要有身份证、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都可以。我还提高了工资,去年员工月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廖云峰坦言,市场用工需求大幅提高,但是市场的人流、供应相反却比以前减少了,企业只好多给些甜头,留住工人。

   因为“缺工”,月初廖云峰忍痛退回了加拿大的订单。“如果春节后用工荒依然存在,我们就要大幅度削减订单了。”他很是苦恼。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据多家国内媒体报道称,广州及邻近的东莞等城市的农民工缺口约在100万人。而且,“用工荒”愈演愈烈,已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内陆省份,河南省内众多生产型企业也在抱怨“人难招”。

   “节后,企业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每天我们都要记录成百上千条用工信息,这在往年是很少见的。”河南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职业介绍部部长崔秀池说。

   “据我们了解,企业中更多的是缺技术工,而不是纯劳动力。”崔秀池说,求职招工两难的背后,除工资待遇的因素,岗位供需的结构矛盾也是企业招不到工的重要原因。

   职介公司的春天

   招工难的现象还在持续,而为企业和农民工就业搭桥的职业中介公司,则在人力资源紧缺中火了一把。

   “企业待遇好、工资高、环境佳,才能抢到人。”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说,“没想到沿海地区的经济复苏会那么快,特别是到了去年年底,90%的企业都复工了,一个厂少则需要几千人,多则将达到几万人,这得要有多少人才能满足用工缺口啊。”

   正月初三,他的人力资源公司就开始从河南老家输送农民工。“起初只有几百人,现在每天接待农民工已有上千人,今年,我们有望给用工企业输送劳务工4万多人。”张全收说。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每天找张全收的电话络绎不绝,不仅有河南当地带工工头和他商定带工外出的时间,也有企业求工、预订工人的,这些企业多来自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福州、厦门、东莞等地。

   “现在是全国性缺工,基本上所有的行业都是告急状态,我现在苦于河南老乡过不来,而用工单位则是天天催。”张全收说,由于春运期间运力紧张,一次组织的人又非常有限,他正在想办法解决。

   “现在,我们的生意很火爆,公司带工工头已分布到内陆多个人口大省,可谓满中国找人,只要招到人,就不怕找不到雇主,还能有个好价钱。一些急用工企业给我们多加了10%服务费,甚至有些达到20%。”广州开发区一家职业中介公司一位刘姓工作人员说。

   “从企业的招工信息来看,对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占据了绝大比例,新生代农民工也已经逐步成为务工的主力,这一现象将在未来几年更加明显。”张全收说。

   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农民工1.4亿人,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已成为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工的主要力量。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说法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这一代农民工的身份得到了最高权力的承认。

  原因

  农民工需求多元化

  新生代的选择

  初五刚过,21岁的冯慧莉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返城务工。

  冯慧莉家在洛阳市新安县石井乡,这里山大沟深,是河南贫困地区之一。

  冯慧莉技校毕业后,先后在深圳、厦门两地的芯片生产企业务工。现在的她染了头发,穿着时髦,完全一副城市人的扮相。

  “对我来说,留在农村已不现实,我已习惯了城里上班、下班、逛街的生活,但要想在城市长期待下去,要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冯慧莉希望能多赚些钱。

  冯慧莉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也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找到了共性:农村不想留,城市难安家。

  这些年青的农民工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广东人社部门将其特点概括为: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就业期望较高,就业稳定性差。

    “他们多有一定文化程度,多偏爱餐饮、住宿、物流配送、销售等行业,集中在第三产业,而对技术含量低、艰苦的基础性工作缺乏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多数将务工视为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不是农业收入的补充,并希望借此在城镇安家落户。”崔秀池认为。

  农民工对于低薪、重体力工作缺乏兴趣还源于另一方因素──他们的家乡或二线城市的收入有所增长。

  据悉,目前河南省劳动力省外务工月收入平均在1500元,而河南省内平均在1000元,且有上涨趋势。

  “如今,内地省份的工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成本低,本地企业对于本省农民工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这是决定打工者流向内陆二线城市的重要因素。” 崔秀池分析。

  他认为,随着重庆、武汉、郑州等二线城市的经济快速增长,就业机会增多,薪酬提升,许多农民工会选择“回归”,不再坚持“走沿海打工致富”的想法。  

    2009年,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对1200多万出省农民工进行调查:有超出30%转向了长三角和浙沪杭地区,而2008年,这个比例还不到20%。

   “农民工就业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而且这个变化今年将更加明显”。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务输出处处长吕志华表示。

   劳务输出大县的隐忧

  已是农历腊月十一,固始县黎集镇方集村村民王树和依然窝在家里。往年这个时候,他已乘火车南下,到珠三角地区寻工。

  对51岁的他来说,在外务工20多年,他人生的主要任务已完成:靠着打工,供两个孩子念完了高中。“孩子们都大了,压力小了,父母的年岁也大了,我想回到家乡打工或是找个项目自己创业。”在外漂泊多年的王树和已不愿意再到外地打拼。

  像王树和一样,第一代农民工大部分选择“回归”故里。“老一代的务工人员,要么回乡创业,要么就近打工。由于他们吃苦耐劳,又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很受本地及周边城市企业欢迎,而当前外出务工的主力成员则多是30、40岁中青年,他们占到务工总人数的70%左右,但新生代的农民工还比较短缺,不到固始县务工总人数20%。”固始县劳动保障局外出务工办公室张峰(化名)说。

  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固始人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仅去年,54万固始农民工靠打工经商带回了66亿元的资本。

  “在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已不愿再像父辈一样在城里吃苦。凭借父母的打拼,他们在家乡买房盖楼,生活得很不错。”张峰说。

  人口165万的固始县是河南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闻名的外出务工县。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农民已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其劳务输出比周边县市早出5到10年。

  “如果,新生代务工人数继续减少,固始县的劳务经济也将受到影响,这其中有多方的因素存在,除了农民工自身心态因素以外,劳务输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开始凸显,我们也在考虑出台一些意见和政策,引导农民工择业。”张峰说。

  透视

  劳务输出第一大省的未来

  走与留之间的博弈

  “走,还是留”,这是2009年那些经历金融危机的返乡农民工过完春节后的一个艰难抉择。 而今年,他们仍在面临着选择,但心态也不再相同。

  2009年春节后,36岁的焦作市沁阳县农民李顺福并没有回到福州——他就近选择到郑州一家汽配厂做了一名维修工。

  “现在每月都拿到了1300元,再加上一些福利、奖金,最高能拿到1500元,年底老板又扩大了生产线规模,希望跟我继续签约,并且提出了涨薪。”李顺福满脸欢喜。

  “农民的去与留表面上看是个人的行为,但也和当前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承接了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河南籍的农民工将随着不少企业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转移到河南,不用出远门就能打工。”河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牛苏林表示。

  他说,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大省的优势,发展“劳务经济”,加强省际劳务协作,扩大转移就业规模。但当前,河南也处于转型阶段,对务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然,就地就业还需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将更多的劳动力留在河南。

  劳动力流动的多元,使得地方政府向农民工提供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成为应有之义。

  2月25日,“2010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河南禹州市举行。

  “我们邀请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省内外用工企业110多家,将现场接受农民工求职登记、提供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咨询及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手续。同时,还将由相关部门领导带队将用工单位已选招的农民工免费护送到主要用工城市。”禹州市农民工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张干强说。

  据悉,河南省2010年春风行动早于全国其他省市一个月开展,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开展送工活动50次,举办招聘会60场,培训农村劳动力13万人,帮助近300万农民工顺利返岗就业。

  劳力富地的现实窘况

  “虽然,各地已陆续采取措施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但这轮“用工荒”涉及企业的范围很广,几乎蔓延到制造业、机械加工业、服装零售业、服务业等大部分行业,短时间内难以改观。” 张全收认为,用工荒还将在一段时期内长期持续。

  对此看法,牛苏林也表示认可。“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常态,这次缺工的主体是密集型企业,而它们也多在各级政府大力鼓励下进行产业转型。在转型的同时也致使企业用工需求向高技能人才转移,普通农民工供给不能与之对应,进而出现结构性‘用工荒’。”

  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或将发生变化。

  这一情况在拥有近亿人口、3200万富余劳动力的河南省已经初显端倪,有专家预计2013~2014年河南省劳动力供应总量将会“见顶”。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劳动力出省人数几年来一直维持在1100多万到1200万人,而省内转移就业量,从原来的600多万上升到了2009年的1000多万。与此同时,劳动力供应总量增速明显开始降低,2007年全省新增劳动力200多万,2008年为180万,2009年不到110万。

  “近几年,‘人口红利’的贡献也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逐渐减弱。”河南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  

  “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制约河南劳务经济发展的短板,河南要从人口大省迈向人力资本强省,就要想办法挖掘劳务潜能。”牛苏林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和措施,解决劳动力结构性错位的难题, 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对作为劳动力新生力量的第二代农民工进行全面培训。

  此外,“用工荒”也暴露城市化进程的薄弱环节。“通过户籍改革等多项措施,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就业稳定、生活体面的城市居民,对城市有归属感。换言之,今后的劳动力流向,将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临时性的涨浮工资,更看重城市为进城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 牛苏林认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